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死气沉沉到底为哪般

(2014-10-17 06:25:48)
标签:

课堂

教育

分类: 教学天地

课堂死气沉沉到底为哪般

课堂死气沉沉到底为哪般

一天连续听了两堂课,都是关于语言类内容的,一堂是小学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另一堂是七年级的英语教学,不知是学段不一样,还是上下午不一样的缘故,总觉得课堂的效果不一样。

凌宗伟校长认为教学模式应该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也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模式,不要指望不同的人会上出同样的效果,这恰恰与一些教育机构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两堂语言课,从流程的完整性上说,都可算得上是特别完美,但是因为课堂的处理不一样,导致结果也不尽相同。

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参与,而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及时做出调整,从而生成智慧,让孩子们在知识的学习中训练思维。

一堂关于校园的课,设计者的初衷不可谓是良苦用心,希望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但是实际效果只是几个单词的回味,没有很好地把单词放到句子中去反复操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用一些新的词汇来表达更多的信息,激发每个运用语言的孩子来畅所欲言。

汉语拼音课,我佩服课堂的组织者能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不忘让孩子组织更多的词汇,这总比单调的学习拼音要强上几十倍。我觉得一堂课要想上得出彩,不要刻意地追求什么课堂的完整性,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身上,问一问自己,到底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如果不能够围绕孩子来设计课堂,那么再完美的课堂流程也是没有实际效果的。

孩子的基础愈是不理想,我们的老师设计环节愈是要简单,要在整个课堂中让孩子反复操练,这对于语言类课堂来说显得非常有必要。我发现许多语言类老师上课非常辛苦,整日里巴拉巴拉说个没完,口干舌燥,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用小蜜蜂话筒来应付自己吃不消的嗓子。

课堂固然需要老师声音洪亮,但是不是清一色地高分贝,它需要我们的老师能够抑扬顿挫,让孩子时刻关注你的存在,从而给课堂留下了许多悬念,这反而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事实上,老师一直使用同样的分贝进行讲话,容易让孩子产生倾听疲倦,这显然不利于孩子正常学习。许多特别优秀的课堂,他的学生始终是参与者而不是课堂的旁观者或者是评判者,这不利于孩子自始至终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时下,老师们的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似乎不再有什么可担忧的,殊不知,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同才是决定一堂课的关键。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大容量、快节奏,然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同样的多媒体是很难产生相同效果的。我觉得老师在设计流程的时候,可以按照孩子的学情进行大胆地增删。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雕了一个特别漂亮的爱神维纳斯,等到作品即将完成,这时候,有个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瞧一瞧维纳斯的手臂多么的漂亮。罗丹听了这样的话,并没有洋洋得意,而是非常果断地砍掉了这个美丽的手臂。学生特别的不解,问之,罗丹说道,我要雕刻的是维纳斯本人,如果人们把焦点集中在手臂上,显然不是创作的本意。至今,断臂的维纳斯依旧是人类的艺术珍宝为世人所传颂。

我觉得在眼花缭乱的课件面前,教育工作者们要如罗丹一样,敢于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宁愿课堂简单,千万不能违背孩子为中心这一主旨。我发现课堂一旦成为老师表演的天堂,那么你的课堂就像在赶路,始终在言行中传达一种意念,那就是快,只要一个环节出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也就不管三七二一,马上气喘吁吁地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堂成为少数人表演的地方,其他孩子只能算是看客而已,尽管对与错充斥整个过程,对于孩子的语言训练以及思维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课堂的容量应该与孩子的可接受性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赶进度,忘了学习的主体,效果又怎么能够好到哪里去呢?老师们经常抱怨孩子上课走神,殊不知,为什么走神,不就是因为老师在课堂设计上仅仅关注教材,关注知识讲解的全面,忽略了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在思维上给以足够的关注,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有孩子的活动,实际上却是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翻版,自然会出现冷漠无效的现象。

语言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的全面碰撞,让孩子通过快速地训练来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而不是围绕课堂的完整性忘记了孩子的足够训练量。有人说得好,孩子的训练应该是自动化的,不是老师为了课堂有什么互动而进行的被动问答式。

佐藤学先生认为成功的课堂应该是挑战与冲刺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激发者,老师的语言如火把一样,把孩子的激情点燃起来,让孩子仔细听,大胆说,高声读,快乐写,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变得拥有勃勃的生机。

课堂虚浮的热闹,我们固然不需要,但是那种少数人表演的冷场课也不值得提倡。孔夫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达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这段话明白揭开了启发式教学原理的四层意思:一是学生自己要主动思考;二是教学要讲启发式;三是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之;四是启发的结果能举一反三。

可以说,课堂的引领者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让孩子从心底就产生表达的愿望,而不是被动应付老师的发言。我发现老师主宰课堂的教室,往往许多孩子特别紧张,生怕老师喊到自己,等到别人回答,自己马上舒一口气,殊不知,孩子没有产生想说的欲望,仅仅把一堂课当做负担,又怎么会不度日如年呢?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快乐地操练,幸福地表达,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这样的课,孩子才会享受到知识的魅力,才会有一种成功感。

其实,要判断这堂课是否成功,每个听课者,尤其是一些不是从事本学科的教师,他们问一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听懂,如果坐在一边,听得云里来雾里去,那么,很明显,老师在课堂的设计上存在硬伤,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我觉得有时候课堂确实需要一些外行来听课,不要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毕竟所教学科老师评判还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如果问一问外行老师的感觉,说不定你会得到真正的答案。

我主张老师的课好与坏的评判权应该交给孩子,真的,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殊不知,从孩子的眼神里,你真的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不喜欢老师看着多媒体,关注少数孩子,忽略了大多数孩子的存在,为了体现面前全体的理念,再搞什么敷衍式的齐读,看上去面面俱到,到底教学重点有没有落实到位,这就很难说了。时下课堂强调及时反馈,可惜的是,这一点上,我们往往忽略了,似乎只要幻灯片放结束了,一切就不错了,为了赶进度,完全可以用yes   or  no来推进,课是结束了,孩子们也许比老师聪明,反正坐在下面的我有些浑浑噩噩。

课堂死气沉沉到底为哪般,这一点确实值得每个教育者去思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