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绪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师要警惕情绪化言行
家长会开始了,孩子们在教室外写着作业,班主任在讲台上与家长说什么有关学习的事儿,可能是妻子安排得当,与其他班孩子相比,没有一个孩子在嬉戏玩闹。夕阳下,孩子们不时地抬起头,也许长期做作业太累,也许是在思考什么问题,反正,静悄悄地一切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时不时有老师从孩子们身边经过,任课老师关心的是孩子们在不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其他班老师在探讨,孩子们为啥不歇一会儿,毕竟自己的孩子在一边玩耍。还好孩子们还能管住自己,一个个在阳台上做着作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路过的老师有些不解了,言下之意,似乎孩子们就做班主任的作业,不把自己的学科当回事,我知道,可能是为了管理方便,班主任直觉性的布置了具体的作业,孩子们自然不敢马虎,清一色地完成一项作业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每个老师都希望本门学科能够干出奇迹来,只要看到一点点迹象,马上敏感起来,实在是管不住自己了,说出一些带有情绪的话来。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无论哪位老师走上讲台,第一件事儿就是反复强调自己的学科如何的重要,说到底,不把自己的学科完成好,就对不起这一门学科了。孩子们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瞥着眼睛瞄准门外,生怕哪位老师出现,自己恰好不在认真完成该老师的作业。当然了,孩子们有时候也挺势利的,哪位老师厉害,就第一时间完成该老师的作业,等到第一作业完成了,再做其他作业也就没什么了,老师来一问,自己立马拿出作业,那时候,自然没有什么事儿了。有时候也会出现意外,那就是老师看到作业完成了,还不免嘟着脸说道,你不会再找点作业做吗?难道就仅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吗?可以说,孩子们还是小心为妙,不能有一点马虎,毕竟老师的那双剑一般的眼睛任你意志再坚强,也会有哆嗦的时候。
我非常认同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每位老师都应该从孩子的知识发展、身心健康出发去认真关注孩子的进步,而不是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自己学科这一狭隘领域。孩子们其实最希望一个懂自己的老师出现,最不希望一个老师处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压根儿不考虑自己的全面发展,毕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曾几何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一个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最好在班主任岗位上锻炼一些年头,这样的好处就是培养新教师的全局意识,但是,许多人一旦脱离的班主任角色,马上忘记了教育的使命,又会在狭隘的学科领域转圈圈了,久而久之,孩子们也未必就喜欢自己的学科,我知道,一个靠着压迫想要让孩子永远臣服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孩子产生多少共同语言的,他们往往会把孩子当做一枚枚棋子,嘴里念叨的是你把好好学习给老师丢面子,给班级丢架子,给父母脸上抹黑,就是不想想,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教育功利性从哪儿来,并不一定完全是考核机制的作用,有时候就是人心的自私狭隘造成的,这一点上,校园里常常会出现的尴尬局面,老师请来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当着家长的面把家长和孩子训斥一通,无非是家长不配合,孩子不听话,自己吃了许多苦,就是没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措辞,家长往往表现出疑惑,孩子也会低着头,任凭东耳朵进西耳朵出。孩子并不一定要学习怎么样的一流,他们需要你从心底里的关心,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我们的老师为了让孩子看重本门学科,喜欢把题目出得特别有难度,完全是从为难孩子的角度去布置作业,组织考试,等到孩子灰头灰脸的时候,自己马上会特别带劲,骂起孩子来就特别带劲了。殊不知,孩子就是这么奇怪,这一门学科愈是差劲愈是不敢深究下去,到头来,老师的情绪化行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确实是教师所没有想到的。
孩子们对一个老师尊重,不是因为这位老师高高在上,一副压迫的样子,而是需要老师从本质上关心爱护他们的成长,理解他们的处境,善于为他们的进步出谋划策,这样的老师走到哪里都会得到一片欢呼,享受教育幸福才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我们走进办公室,来到教室,时不时会听到老师训斥孩子的声音,他们涨红了脸,说着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有时候伴随着手势,似乎要把孩子吃掉一样,等到风暴过后,许多孩子都会深吸一口气,暗暗惊叹,总算暴风雨过去了。记得有一次,我坐在教室里写着东西,孩子们也在静静地写作业,突然,讲台上传来闪电般的雷声,紧接着就是铺天盖地地斥骂,我这么个大人都吓了一跳,何况正在做作业的孩子们。有孩子非常委屈地在日记里写道,老师真的特别奇怪,又不是我们犯错误,为啥当着全班孩子的面痛斥我们,真的难以理解。
实际上,我们的许多老师喜欢小题大做,喜欢一人犯错全班遭殃,给人的感觉是,老师今天不舒服,情绪需要爆发,只能在座位上默默忍受了。孩子们非常聪明,这时候,哪怕你有一万条正确的理由,稍微在老师面前嘀咕一下也不行,只能倾听,没有别的出路可言。
我们许多老师都从这时候过来的,等到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有时候真的觉得对不起学生,是他们的宽容,自己的反思才造就了现在的成熟。说实话,孩子自从在日记里写出了这样的感言,从此以后,我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从来不会在班上骂孩子了。如果孩子犯错误了,只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对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教育,当然了,教育还是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容易达成共识。我觉得老师的气量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力量、风貌。
老师为人大度,孩子也会跟着和睦相处,不会因为一点点事儿而斤斤计较。这种大度需要老师学会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工作,不能带着情绪走进校园,更不能用情绪化的言行教育孩子,这样的教育迟早会出问题的。
有老师说得好,你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应该是平静的,千万不能被批评孩子的情绪左右自己的头脑,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我们的一些教育悲剧之所以产生,不就是因为老师的气量狭窄,说起话来不顾及孩子的尊严,结果师生关系破裂,教育不失败那才叫怪呢?
教师需要警惕情绪化的言行,这一点无论是谁都要谨记,毕竟,你的孩子成长不能有任何的头脑发热,更不需要你大发淫威,看上去占据了上风,但是,结果却是不理想的。你与孩子产生了隔膜,孩子与你的关系常常是猫和老鼠一样,彼此提防着,如此下去,一些不好的行为举止也就有了,这样的性格一旦养成,就算考了什么好成绩,又有什么用呢?用赵丽宏先生的话说,培养了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对于社会是好事还是坏事还真的难说。
佛祖带着宽容的慈悲心,面含笑容,口吐莲花,他的脚下有无数的信徒,老师也应该如此,不要小眼光,要多看看孩子的成长,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智的看待孩子的是是非非,说不定,你会在教育的发展中享受到孩子成才的幸福。(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