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教育幸福几人能比?

(2014-04-16 06:18:44)
标签:

孔子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孔子教育幸福几人能比?

孔子教育幸福几人能比?

孔子,中国的大圣人,世界级的伟人,他有了一批可爱的学生,竟然留下了自己的只言片语,给后人顶礼膜拜的机会。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与孔子相比,可能在待遇上有所提高,但是从幸福指数来讲,还是太阳与月亮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孔子一向过着简陋的生活,这种生活并没有阻止先生为了理想而奔波,他一生都在追求,没有停止过。人一旦没有了理想,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没有了任何希望。如今的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是没有理想的,他们的自我人生设计都是那么的短浅,仅仅注重学生的分数,稍微有些不如意,就会急躁不已,如此的工作状态又怎么可能享受幸福?

孔子生活的时代未必比现在好多少,那时候兵荒马乱,过着丧家之犬的生活也不奇怪,可是先生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坚定了信念,继续为推行大道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是个有能力的人,能够在最简短的时间里让国家变得风调雨顺,周围的诸侯会非常的害怕。这样的人却非常的谦和,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克己、力行、内省和改过,不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洋洋得意,目中无人起来。我们经常听到现在的老师会说这样的一句话,我从来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学生。言下之意,自己似乎经验丰富到了极点,对于眼前学生的表现失望到了极点,如此的教育肯定不会怎么幸福!

教育说到底就是一个慢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些需要老师帮助,有些需要老师去鼓励,还有些需要老师去约束,……可以说,人成长的过程中什么都会发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情绪波动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在当时使用得如鱼得水,可现在每个老师都知道这样的话,在自己的文章里也会说这样的话,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一切又是另一回事。

我们表面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可是骨子里却是希望每个孩子都一样的听话、懂事、一点就通,常常有老师感叹,如果一个班的学生都如某个孩子一样听话、认真、优秀那该多好呀!事实上,这是不可思议的想法,偏偏每个人都存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理解,就是许多老师眼里心里都存在抽象的学生,他们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很少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个劲儿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布置,这样下去,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得很好,自然心情糟糕,许多孩子从此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在他眼里一辈子也抬不起头来。

孔子和我们这些教师相比,至少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的,他也碰上了白天睡觉的宰予,也说过朽木不可雕也的话,但是,先生说的话,学生回答的话,似乎没有谁压倒谁的意思,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那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多地在演绎猫和老鼠的故事,相互提防,稍不留神,就会相互欺骗,严重地不信任。只要你隔一两天不检查作业,马上就有孩子不做作业。其实,这也是尴尬的教育关系造成的,我们压根儿就不信任孩子,布置的作业还要家长签字,考个试卷也要家长帮着分析并写上评语,如果一个孩子考个理想的成绩,老师不是给以鼓励,而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不是参照别人的呀!

记得我上初三的时候,不知为什么,英语一下子由原来的六七十分变成了九十分以上,同学嘀嘀咕咕,老师半信半疑,直到有一次考试,老师让我到讲台上来进行,那完全在老师的监控之下,竟然还是考这样的成绩,这时候老师才真正相信。可以想象,在我们这样的国度,想要成为好学生,那需要多少路去走呀!明智的学生都知道怎样的迎合老师,他们学会了两面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自己好好地学生、生活,这种不信任的教育扭曲了许多人的灵魂,给教育的和谐天空带来了多少风雨,如此教育又何谈什么幸福可言?

孔子的学生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自己的孩子,这些学生,性格完全不一样,但是对孔子是一百个信任和忠诚,他们没有因为孔子说过最有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满肚子嫉妒,在老人家离开人世的时候,那个被责骂的宰予最诚恳,竟然在坟墓前筑庐守孝,如今这样的铁杆关系是很少的。我们许多老师也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不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做人,而是把目标仅仅锁定在分数上,结果,师生之间的矛盾完全建立在鸡毛蒜皮的事儿上,一有风吹草动,马上人仰马翻、鸡犬不宁,得到了一些所谓的成绩,可是师生之间的距离却远了,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要反省。教育其实就是让人好好地生活,认真踏实地工作,而不是为了什么虚荣,可如今的教育就是那么的庸俗,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待遇,如果不能实现,歪门邪道也行,这样的教育只能让一个个孩子沉沦下去,这不是分数所能解决的。

有些老师,尽管在学校不起眼,但是许多孩子事后却非常想念,为啥呢,哪怕是一句做人的话,他后来用上了,当然不会忘记说这句话的老师。知识是什么,孔子把知识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这样的仁作为基础,一切知识的建构都没有实际的意义。我们如今的教育恰恰建立在没有礼的基础之上,只要孩子考得好,就算饭店错误也会睁着眼闭着眼,如果成绩非常糟糕,哪怕芝麻小的事儿也会变得奇大无比,搞出这种偏心眼的行为,又有哪个学生会喜欢?

许多老师认为好的学生不需要教,差的学生没办法教,问题在哪儿呢,教师没有学会一辈子学习,还以为只要啃点老本,应付毛孩子有什么大不了,殊不知,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成,就会出现不一样的人群,要老方法处理新问题,那是得不偿失的。孔子一辈子都在学习,只要不懂的就会问,从来不会因为一些方面的无知而遮遮掩掩,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欣然同意,为什么呢,在学问面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智慧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到学校走一走,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又有几人呢,似乎大家都很忙,忙得就是无知的苦。

孔子至高无上的身体力行带来了教育莫大的幸福,这是如今的绝大多数教师很难相比的。其实,孔子的伟大还在于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无限信任,没有发现哪位家长怎么样指指点点,也没有哪个国家来个千方百计地阻止,一大帮子人跟在一个老人后面历经十四载,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受了多大的罪,有时候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也没有出现学生离开他,这样的教育又怎么不幸福呢?

教育就是需要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可实际生活呢,家长把孩子教育的失败归结到学校,学校把教育的糟糕推卸给家长,就是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样的教育关系又怎么能够搞好教育,再说了,在教育内部,上级不信任下级,教育管理者不信任教师,这一切都导致了教育的失败,没有人会因为处于别人的信任中还干得那么的舒心,这样的教育现状不改变,许多人以为只要废除了高考制度,一切都会变好,那是天方夜谭,我觉得任何一种制度,没有彼此的信任,休戚与共,什么样的制度都没有好的效果。

孔子可以带孩子们周游列国,无需担心出点意外而被免去一切职务,可以让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无需担心学生、家长瞧不起而从此威信扫地,也可以严肃地批评一个学生,表扬某个学生,无需担心其他孩子吃醋而没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这么多的优势,作为教育家孔子,我们又怎么能够与之相比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