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应该是浓浓的咖啡

标签:
教材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课文应该是浓浓的咖啡
现在的课文真的挺没意思的,我闭着眼睛都知道哪些地方要考,哪些地方不重要。在这豪言壮语之下,我兴冲冲来到教室,搞点小小的测验,也就是所谓的默写,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一些课文里较为平常的问题,孩子们也是一问三不知。
看来,人说的话未必就那么的板上钉钉,也会有想当然的时候。我知道苏教版语文教材,已经使用了差不多十年了,一些用过此教材的孩子说不定又已经有了孩子。在大家看来,这样的教材确实到了修改或者重新编写的时候了。
这套教材,我们的老师如果闭着眼睛都知道,那这样的教材确实有必要更欢了。人一旦过于自以为是,没有了任何的激情,这样的教材自然不会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从嘴里说出来。其实,大伙真的希望有什么新的教材吗,我看未必。现在这样说,说不定真的有了新的教材,又会大呼小叫起来,为什么呢,不就是不愿意让教材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吗?
我认为教材换也罢,不换也罢,只要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学情,一直在课改的前沿,什么样的课文都可以上出别样的风采来。一篇课文,我一直为有些老师着急,为啥呢,原来他们一直在课文外面游荡,人在下面听,可以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一个民智的老师要想提高自己,就得问问孩子,这一堂课有什么收获吗?然而大家似乎都很忙,没有时间管这些,再说了,在压迫式的教育背景下,又有几个孩子敢大逆不道,当场给你下不了台。师生关系的尴尬常常是由于老师自身的问题,我反对那种命令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培养一群势利之徒,他们崇拜权威,渴望权力,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渴望跟老师一样,也可以对别人吆来喝去。
有人非常伤感,自己也想仁慈一点,可周围的人并不如此,只能跟在后面咬着牙搞什么严格教育,孩子是听话了,可之间的关系自然变得异常尴尬起来。人们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看做至高的境界,可这是一种理想,常常因为分数的存在而放弃了教育的和谐。
是什么让教师对教材没有了兴趣,是什么让孩子对教材没有了新鲜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教材之所以教师没有了兴趣,原因很简单,人一旦在考试的指挥下,总觉得一些东西教了没有实际的效果,也就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实在不行,搞点照本宣科也没有哪个学生站起来反对。
有一堂课,我们是随堂听课,老师在上面说,孩子们在下面读教辅用书,也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有没有什么效果,既然课堂上讲的东西,孩子的教辅资料里都有,这样的课堂对话不会有什么实际效应。一个成功的课堂,没有一点紧张感也是不现实的,就像一场球赛,我们都希望它是紧张而激烈的,看完之后,就觉得回味无穷,终身难忘,否则,这种球赛不看也罢。我们为什么喜欢许多竞技比赛中的天王山之战,不就是希望在窒息的空气里获得别样的刺激,从而获得更多难忘的瞬间,充实自己有些空虚的生活吗?
本来孩子就不怎么在意生活的平静,习惯于在课本里虚度年华,如果老师也不从这方面给以重视,那么孩子的一天就算做了多少的题目,又有什么意义呢。我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注意校园桥边的柳树已经发芽了,远处一看,淡淡的,浅黄色的,真的美极了。事实上,我特意地站在桥边,望着来来往往的孩子,十之八九都是低着头走路,没有人愿意抬起头看看天上飞来飞去的云儿,也不会左右观看,欣赏美丽的景物,这样的不注意欣赏生活,就算背了多少优美的词句,写出了一些像样的所谓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也不会有什么价值的。
在汽车上,有人问,老师你写励志的文章吗?我笑笑回答到,不知写什么东西,大概是描写生活吧。是的,在孩子们的心里,只有励志性的文章才有点意义,才可能得到所谓的高分。正如一位同事所说,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自以为是的生活,有哪个愿意停下来听你唠叨,再说了,你又不是救世主,更不是大名人,谁愿意听你的呀!
是什么造就了人们这样的生活态度,我看与教育有很大关系。教室里,我们经常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吐沫横飞,说什么这篇课文要背啦,那篇课文要默写,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把一篇文章肢解得破碎不堪,为什么呢,就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纸面上的高分。殊不知,语文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需要潜移默化地引导,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事实上,许多人等不及,做着快餐式的美梦,希望以最粗暴的方法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们的家长也喜欢问,老师这样做,有用吗?一旦孩子成绩有了波动,马上神经兮兮起来,甚至会直接找到学校校长室,可见,我们的教师也是在压迫的环境下,才扭曲了动作,让孩子变得异常痛苦起来。
如果你到一些学校去问问孩子,你生活得快乐吗?许多孩子会微笑着不回答,也有些直性子的孩子会大倒苦水,说什么自己就是一个作业处理器,没有享受到学习应该有的快乐,难怪许多孩子对体育课、音乐课和电脑课特别的喜欢,原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尽情地度过美好时光,让累着的灵魂有了休憩的时间。
人只要把心静下来,都会欣赏到美丽的一切。我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就是希望自己的心也沉静,没有了丝竹乱耳,没有案牍劳形,在书的世界里漫游出新的味道。书里的世界是非常美妙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视觉,这就需要读者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与书里的世界交融在一起,正如陶渊明所说,每有会意,就会欣然忘食。
一篇课文,哪怕读了千万遍,但是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自然会有不同的心得,这种体验是别人没有的。然后,我们的老师不愿意保持这样的心态,满脑子地都是孩子如何考高分,让孩子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本来一篇非常美的文章都会变得索然无味,这是语文课没有魅力的原因所在。
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十之八九都与老师的素养有关系,我觉得老师应该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每次与课文相遇都是灵与肉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这样,就算再怎么枯燥的课文,你也会讲出别样的东西来。
如果你细加研究就会发现,有时候,课文本身的魅力还不如注释里的内容,教师只要合理挖掘,也会让孩子得到特别的东西来。我们可以与孩子聊聊第欧根尼,可以说说阿基米德,更可以谈谈宗璞的父亲冯友兰,不就是希望在作家的介绍中让孩子看更多的书。
有孩子手边有一本龙应台的书,我推荐了诸如林徽因、三毛、丁立梅、张爱玲才女的书籍,再让其看看不同风格的林清玄、余秋雨的书,不管怎么样,老师经常推荐书籍,孩子就会慢慢地靠近书,走进书的世界,从而培养读书的情趣。
读书如品尝一杯浓浓的咖啡,只要用心去感应,你就会享受到酸甜苦辣咸之外的味道,老师需要得到,否则课堂就没有生命,孩子们需要,否则,人的素养又怎么可能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不用心品味,就是读千万遍,也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