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文化 |
分类: 教育论坛 |
校园文化力量凭啥软弱无为
春天是万物苏醒的时候,阳光下,走在校园里,一棵棵河边的柳树一天一个样,昨天还是新芽将吐,今日已经嫩绿一片,我凑上去嗅一嗅,不为别的,就是希望嗅出春天的气息。孩子们陆陆续续从它们身边走过,没有人愿意停留,也许学习太过紧张,已经没有了闲情来欣赏垂柳的变化。
河里的鱼儿也不知那儿去了,可能水的温馨已经久违,自己还不知道春天的来临,只有那可爱的鸟儿,它们成天一展歌喉,已经把巢筑起来,人稍微靠近,会立即警惕,来个突如其来地俯冲,看来生命的本能需要勇气来维护。
春天是万花盛开,人心思动的季节,大自然的万物没有辜负季节的垂青,一个个都有序的崭露头角,就算严寒反复,我要生长的热情不再退缩。人却不一样,他们似乎不再是大自然的宠儿,随便温度下降,马上咳嗽连连,就算是年轻人,也会稀里哗啦地流鼻涕。看着孩子们匆匆忙忙地来来往往,很少有了嬉戏玩乐,我知道,校园的文化似乎进入了寒冰时期,不再发出光和热,留下的只是冷冰冰的气息。
与大自然的万象更新相比,人类敷衍的文化宣传牌显得死气沉沉,惨白无力。风雨的洗刷是无情的,人就算有一百个心眼,也没办法阻止学校文化的外衣褪色。我知道,校园文化建设,只要是明智的管理者都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可惜的是,这些单相思的文化建设,孩子们常常不怎么在意,他们可能觉得这些文化不是在启迪人去发展,而是在禁锢人去守旧。
孩子们的世界事实上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不喜欢一沉不变的校园文化,再加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善于及时地传递思想,孩子们自然会觉得这些外在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生命成长中的一部分,匆匆而过,不屑一顾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有人说,教育这样的活计不能谈多少如果,我看也是。我们的学校设计者也会对自己的管理加一些如果的字样,说什么,如果多一些钱,我会干得更好,如果多一些有才华的老师,我会让学校大变样,如果学生的生源一流,我才不会操那么多的心呢……一个个如果总是把理想与现实隔离开来,似乎错误不在自己,完全是外在环境的问题。
教育管理者也罢,工作者也罢,不必要老是谈一些没有边际的问题,聪明的执行者会把拥有的东西做出别样的味道来,这才算得上是智慧,就像一道菜,食材只有那么多,你还在那儿谈多少如果,又有什么用呢,只有在不怎么需要作料的调剂下,同样能够忙出食材本色味道之时,你才会享受到厨师至高无上的快乐。
我不喜欢到什么饭店去吃什么高档菜,你只要去吃上几顿,就会发现,那里的菜不是拼的本色,而完全是调料在做主,一道炒青菜,搞得油花花的,你的眼睛也会看着疑惑,这玩意是人吃的吗?《红楼梦》里记述大观园里的一道茄子菜,名头如此,做起来,食材多了去了,难怪刘姥姥要说,我的佛祖,倒是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也就是说,没有了茄子味儿了。我喜欢自己捣鼓本色菜,也就是在尽量维持菜的原味的基础上忙出别样的风格来。
学校的文化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低估了人的力量,总觉得只有那些大名人,权贵者才能够玩出名堂,搞得名言警句满校园飞来飞去,可孩子们并不买账,不经意间冷落了,一点也没有影响自己打发一天天的日子。校园文化说到底就是以精神力量来唤醒每一个路过之人的潜能,从而为校园的春天绽放活力。可是,在千篇一律的校园里,孩子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没有个性特点的文化自然乏味,就像一道红烧肉,你吃一顿是惊奇,吃两顿是满足,吃上无数顿,说不定还不如坛子里的老咸菜来得味道十足呢。
校园文化为什么不能够深入人心,我认为跟曾几何时的形式主义有关系,那种上级命令一下,所有基层噼里啪啦地干,不切实际地干,自然浪费了财力、人力和物力,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认真地思考,看上去富丽堂皇,可是在风雨的冲刷下,一切马上会变得土里土气的,没有一点值得人去保护的地方。我们的许多新学校,他们喜欢到各种学校去参观,然后依葫芦画瓢搞一些校园文化建设,压根儿没有征求师生的意见,导致校园文化成了应付领导参观的装饰品,这样的形式主义真的与官僚主义非常默契地融为一体,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稍微有一两个孩子在文化墙旁边停留一下,那就是烧香拜佛的结果了。
最近,我看到《教师博览》里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某个学校在显眼处没有请什么大名人搞什么书法展示,而是让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上面留下了涂鸦的作品,外人看了不可思议,可是学校的管理者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校园文化应该由孩子们做主,没有孩子留下的东西,这样的校园文化也就没有什么力量可言。
孩子们需要承载着自己思想的文化,而不是外来的力量强加的。弗莱雷先生主张摈弃压迫式地教育,事实上成功的教育也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学校的文化如何建设,我觉得只有让广大师生参与进来,并把这种建设作为制度延续下去,才能够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力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的不经意地话语成为校园的风景线,对于这个孩子而言,那是终身难忘的。一旦学校的文化建设变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力量的舞台,那么文化带来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我觉得一个教育管理者能够让一个孩子的作品出现在校园,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真正的办学实践家都知道,校园文化到底为了什么,怎样建设的校园文化才具有魅力?我们看看冯恩洪、程红兵、李希贵等等一大批教育家写的东西,又有哪一次校园文化设计撇开了广大的师生,几乎都是校园的主要管理者提出框架,大伙集思广益,从而打造出鲜活的文化来。
读一读程红兵先生写的《做一名书生校长》、李希贵写的《学生第一》这些书,你就会发现,这些书里都是让你难忘的瞬间,你为什么难忘,很简单,我们的教育家们并没有宣扬什么伟大的教育理念,而是校园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他们在记录的过程中启迪着更多的人去参与,去为之痴狂。试想想,孩子们看了这两位校长写的书,突然发现里面有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会多么的兴奋!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那不是学校管理者说了算,应该把主动权还给老师和孩子,自己只是一个忠实的启迪者和记录者,更是锦上添花的啦啦队队长,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给校园文化带来真正的春天。
孩子们需要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老师们希望校园文化里有自己的智慧,这是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哪怕校园文化有点稚嫩,没有关系,人只要有了舞台,他会不断地修正,在反思中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这股力量不是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压迫式能够解决的。
校园的柳树长势喜人,在风儿的吹拂下,一个个都憋足了劲儿在河边招手,它们似乎在说,孩子们,老师们,我们在生长,我们需要你们欣赏,我们更需要你们享受大自然的力量,同时又在向管理者们摇手,说什么,你们干的好事,一个个苍白无力的文化牌,让孩子没有了欣赏的情趣,连我们都被忽略了。
站在桥上,沐浴在阳光下,我顿觉内疚,看来,美丽的校园要做的事儿太多太多了。(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