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谨慎看待出书这件事

标签:
读书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请谨慎看待出书这件事
在我的博客空间,经常会有所谓的出版社人士在其中留言,说什么出书的事儿,自己总觉得有些惶恐,也许是人微言亲的缘故,不由得一笑而过。
这几天,我陆陆续续地买了地方上所谓的名教师写的一些书,花钱倒是小事,就是捧在手里看上几页,总觉得书的含金量不足,没有思想的厚度,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翻书而已。我说这些话可能有些人不敢苟同,好像在嘀咕,有本事你也出一本书试试。
想到这里,我又有些茫然,自然这些地方名流比其他人有出息,十之八九都是什么特级教师了,俨然成了许多老师的崇拜偶像,也不免有许多粉丝存在。在这一点上,我却是什么都不是的人,每天做着普普通通的事儿,挤出一两个小时看书,一大早再在书房里,电脑前写着与自己、与教育界相关人士的一些事儿,没有什么特别的文采,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当然了,非常骄傲的是,自己说的都是实话,没有掩饰什么。
有人曾经提醒道,兄弟,你写的这些东西,有些人看了未必高兴。我这个人还有这拗相公的劲儿,只要是对的,从来不会针对那一个人,只会对一件事进行认真地分析,无非就是希望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不至于信心满满而来,空荡荡而去。今天写的这个话题,说不定又有一些人会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小题大做,有本事也出一本书试试看。
大家都知道,现在出书十之八九都是自费的为主,有些人有了点名气,当然可以借助某个地方机构来帮忙,自己的书不怕没有销路。我们许多老师手里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己看了也觉得索然寡味的书,还好,这些书不需要花什么钱,不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想我这样从头翻到尾已经算够给面子的了。久而久之,不出几个月,马上在旧书摊上出现,那时候,你就知道,上帝总是在跟纸过不去,可是最终还是要花钱的,有些书定价老贵老贵的,在书店里,就算想读的人也会望而却步。我想如果没有地方部门机构,这些书还有出版的必要吗?
书的好坏,如今有些出版商不会管,只要你愿意掏钱,他才不会管什么校对的事儿呢。在学校里,经常会看到一些撰稿人来给孩子们做读书讲座,无非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留点印象,然后买自己的书罢了。事实上,孩子们还是很有眼光的,除非是上级规定的必须读的书目,否则,一本看了不满意,是很难去买第二本的。在儿童出版物中,像杨红樱、曹文轩、黄蓓佳、沈石溪、金波、伍美珍、卡罗琳这样的作家,能够有前赴后继的读者,那简直就是奇迹。据儿子所说,郑渊洁先生写的鲁西西和皮皮鲁还算不错,就是大灰狼罗克传和舒克贝塔有点成人化,言下之意,有点不喜欢,还好,郑渊洁先生是个敢于正视自己错误的人,否则,他也不会为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奔波不已。
我为什么提出出一本书要谨慎呢?很简单,如果书只是为了自己谋取某个私利,成什么样的名气,而不注意书本身的价值,就算找一些名人在封面上忽悠几句,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试想想,人本来还是挺渴望读一本书的,可是偏偏遇到了你写的不像样的东西,读着读着,就会对书本身产生看法,就算是你的一家之言,但是这些做法,这些提法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吗,难免会误人子弟,这比什么都可怕。
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希望通过某种途径让自己成为别人佩服的对象,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成名宜趁早,殊不知,像张爱玲这样的才女,世间稀罕,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再说了,张爱玲女士从来没有放弃追求更高的境界,就算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不忘认真读书,写下来惊世骇俗的名著《红楼梦魇》,着实是个奇怪的人。相反,有些人,只要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比如评上了什么特级教师,享受正高级的待遇,自然需要一些材料作为佐证,同时,就要马不停蹄地到普通教师面前来卖弄自己的风骚。
我们这些坐在下面的人,如果第一次听这些地方名流做讲座,还有点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没了兴致。说到底,人要想在世间播种思想,自己首先要学会接受、甄别思想,然后再发展思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只不过图个什么虚名,那是很难服众的。有人把这类人形容为华威先生,整日里忙个不停,讲来讲去就是这么个意思,忽悠大伙一时,忽悠不到一世。君不见,许多这样的人一旦出了书了,马上鼻子高了,眼光高了,前面没有人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文字出现了。
最可笑的是,有些人著的书完全是拼盘凑数而已,前后就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堆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就是搞得什么课题研究,借助团队的力量,利用网络的搜索能力,从而写出了一本书,这样的书自然没有什么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流动,完全是简单地拼凑,一些想要读书的人哪能不觉得受骗上当。
我现在买书都有些纠结,要么是书价老贵的,要么是书有些华而不实,总是徘徊半天,才会下定决心,买上几本,当然了,也有开头写得气势磅礴,可看下去,就觉得底气不足,自然不愿意在浪费时间了。真的,能够一气呵成看下去的书真的太少了。我总结了一个小小的经验,还是要找隔了二三十年以上仍旧在出版的书,这样的书往往会有特别的魅力,绝大多数都是精品,你总觉得有思想在大脑里徘徊、辩驳,一般情况下,读完了,你的见解也会跟着提升。现在的书,我也买上几本,就算花了一些冤枉钱,也没有什么,毕竟自己是个读书人,没有其他本领,能够有书读,这本身就是一大美事。
我觉得作者应该对读者负责,千万不能非常随意的忽悠读者,这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悲剧。这个世界,真正能够对人发生影响的书都是思想具有穿越时空性,否则,就算一时红火,也会淹没在书海之中,没办法出头,就像天上出现的某些流星,仅仅在夜空出现一次,没有哈雷彗星那样,总是给世人以无限的期待。
书的好坏决定了作者本人的态度,人格决定魅力,我看,作者的人格也决定了作品的精彩程度。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事实上,老先生一生对书的撰写要求特别高,据说,一个稿子出去,往往要面目全非地修改几十遍,就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歌德这样的文学大师,他用六十年的时间酝酿、撰写、修改,从而写出了伟大的作品《浮士德》,再说大家都熟悉的《红楼梦》,也是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都是血,否则,怎么能够称之为伟大。有人说,鲁迅先生不能算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家,我看先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严格,那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只要一篇《阿Q正传》就足以奠定其文学地位,先生喜欢讲实话,没有任何掩饰,这在如今的世界,又有几个真的勇士能够做到。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也好,《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等也罢,都是反反复复修改,很少有绝对满意的地方,总是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增删,我想如果先生还在人间,说不定还会戴着潇洒的眼镜,在灯光下不断地修补,这是毋庸置疑的,除非生病了,没办法看书了。黄侃先生,这样的大师,就反对过早的出书,总觉得一旦书出来了,有么有可能误人子弟。
我们谨慎出书,但是不反对每天写点东西,如果没有日积月累,也很难写出惊世骇俗的东西来,不说多少了,读书人的一点皮相之论,说不上大雅之言,充其量只不过文学殿堂外垃圾房的拾荒者而已。
谨以此献给正在读书或者正想出书的人!(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