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孩子学习滞后的根源在何处
听课时,有几个老师在嘀咕,说什么,这堂课的内容有点难度,幸亏中考不考。言下之意,这一堂课的内容对于未来的中考影响不大,教师不需要讲得如此详细,当然了,有时候,讲说不定还会让孩子更糊涂。
然而,真身其中,我却有点莫名惊诧,毕竟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在中学阶段就是一个基础,他在高中立体几何中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能够说不怎么重要呢。记得俺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在这方面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旦开窍,似乎后来的学习就变得非常轻松,毕竟平行线的运用在几何学上在普通不过了。
这时候,我想到了妻子说的英语教学里的音标问题,也算是基础中的基础问题,许多老师因为不考,就完全可以忽略。殊不知音标学好了,对于孩子今后的自学单词和记忆单词都有很大的作用。为什么许多孩子学习非常困难,事实上问题就是出在基础之基础上掌握不好,也就是所谓的窍门,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小小窍门,一旦掌握了,后来的学习往往是事半功倍。
当下的教材,在更多的方面是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忽略最基本常识,这是孩子学习的硬伤,需要我们的老师给以适当的补救。为什么有些稍有名气的老师,不喜欢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教学,反而打乱教材板块,结合知识点搞一些属于学生实际的教材,反而能把孩子教好,原因很简单,谁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谁忘记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谁就会在高效课堂上大打折扣。
我们的教材充其量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参考资料,但是孩子怎么有效的学习,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的整合资源,及时补救教材中的缺陷,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让孩子们更加合理、轻松的学习。试想想,如果孩子学习云里来,雾里去,就算再花多大的功夫,恐怕也无济于事。
掰开手指头,想想我们自己的学习经历,在我们学习出现困惑的时候,十之八九不就是没有掌握学习的窍门吗?为什么没有学习的窍门,不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个阶段,要么开小车,要么情绪出现了波动,或者其他方面,总之,这个小小的知识短板影响了自己做高难度的题目,这是多么伤心的事儿呀。
我坦白地说,自己上学时曾有一段时间不是什么优秀的学生,在班级只能算是中游,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学会改变自己。这时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发现了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短板,要么主动问老师和同学,要么自己看书,反正不解决不罢休,等到知识链完美的结合起来,许多本来有难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接下去学习新的知识,大脑会自然出现一些思路,我知道这是曾经的旧知识在帮助自己,是其他东西无法代替的好老师。
知识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什么孰重孰轻的说法,只要你平等、平和地接受,总会给你意外地收获。为什么现在许多学生一旦遇到难题目,心里就惊悚,没有底气,自然正确率也高不到哪里去。我认为在顶级考试中,真正拉差距地往往就是这些高档题型。如何如鱼得水地处理,我认为多做做竞赛题目,说不定有好处。
当下,许多教育政策是或左或右的,往往喜欢一刀切,说实在的,这样的政策行为是不利于教育良性发展的,那种钱学森之问必将继续下去。深入思考,这也难怪教育政策的一刀切,地方的教育机构或者学校往往会把一个政策强化变形,自然又走向了科学教育的反面,这恰恰是教育尴尬的根本原因。
一个有良知的老师,只要你对学生负责,会有选择地给孩子们补充一些知识,给少数孩子出一些有点难度的带有竞赛形式的作业,这样就能够保证班级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一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必要途径。
为什么会出现考试指挥棒伸到哪里,教师就教到哪里,反而增加了新知识学习和旧知识掌握运用的难度,看上去似乎少了一些教学内容,纸面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殊不知,知识的学习不能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学生学习的困惑比什么都可怕,导致许多学生做了许多无谓不理解的作业,至于有没有搞懂,这还是一个问题,又怎么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享受学习的快乐,那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会根据班级的实情主动调整教学进度,打破教材的藩篱,以最通俗、最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孩子们每一堂课都有收获,每次测试都有成就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更是孩子们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卓越自我的最佳途径。
魏书生先生就喜欢让孩子们画知识树,不就是希望学生明白自己正在使用什么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联系,从而构建一个立体式的知识网络,这对于解决一个个难题无疑是最大的帮助。我给孩子们提的要求就是,一个题目发下来了,你应该第一时间通过读题目明白考的是那些知识点,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这样一来,就不要害怕自己考不出像样的成绩了。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进行过适当、合理的阐述,如果没有一定的立体式的知识体系,要想把一门功课学出点名堂来,就有些不简单了。问题是,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在干这样的活儿,哪怕孩子再怎么不理解,也不会想出办法来处理,这种过于拘泥于课程标准,过于拘泥于教材、教参,忽略孩子学习本身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不利于孩子快速地、快乐地掌握这门学科,难怪许多孩子进学校一段时间后,会觉得非常的纠结,久而久之,只能用煎熬来形容了。
教与学从来是相辅相成的,做老师的应该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老是委屈地抱怨自己的学生有多差劲,甚至回顾过去的学生,顿觉命运的不公,殊不知,你只要在学生知识体系方面细加了解,说不定,孩子给你的回报将是意外的,又是显眼的,没有哪个孩子不愿意自己的学习进步,主要是没有掌握学习窍门而已。
事实上,孩子学习之所以出现差异,极少数学生是出于智力问题(再说了,这些孩子完全可以到特殊学校学习,只要进度合理,智力迟缓地学生同样能够生长、成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某个一阶段知识链出了问题,要么是家庭影响,说不定是某个老师无心的打击,这些都可能影响一个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这自然给后来的学习带来困惑和难度。如果眼前的老师注意多从这方面分析,给这些孩子补上过去的短板,或者在教新课的时候,明确地告诉孩子们,这个新知识是从哪些旧知识中推断出来的,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们指明曾经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孩子一旦做到当堂课的问题当天处理完毕,学生成绩上升是再自然不过了的事情了。
许多高年级的老师喜欢拿低年级的问题说事,殊不知,你有没有认真地审视低年级教学状况,说不定,那个阶段也有老师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没有认真地训练,自然罪过不可以打在学生身上。善于教学的老师往往是孩子学习路上的指引者和帮助者,只有这样,我们的学困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