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什么在干扰孩子的专注力?

(2014-01-21 06:39:00)
标签:

孩子

专注力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是什么在干扰孩子的专注力?

是什么在干扰孩子的专注力?

考试结束了,孩子自然会散乱起来,不为别的,就是在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日子里,终于因为春节的即将到来而变得飘摇不定。我喜欢到孩子中间去扎堆,就是在观察中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孩子们在教室里非常嘈杂,没有了平日里的那种冷静。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有点多心,其实,这对于毕业班孩子来说,似乎不怎么相称,毕竟,一次期末考试并不代表自己的挑战结束,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他会迅速进入到下一轮挑战之中。狼为什么会成为草原上恐怖的动物,很简单,这种动物对于自己的猎物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有人说狼是非常贪婪的,殊不知,在茫茫草原上,没有这种进取竞争力,是很难生存的。狼有了专注力,自然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拥有了与人类斗争的底气,只要自己条件允许,它们会结伴给人类圈养的牲畜带来致命的一击。

狼性法则,我觉得是建立在专注力的基础之上,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狼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才不管饥寒交迫,不断地关注前面的目标,等到机会到来,往往会迅速采取措施,直至猎物成为自己的,否则会一直跟踪下去。这就是狼的恐怖之处,人们在许多童话故事里就赋予这种动物以可怕之处,可是真正的成功者善于从自己的对手中学到许多东西,就像狼一样。

我喜欢用狼性法则来给身边的孩子说道,当然了,这个世界,许多人还是不愿意或者没办法充当强者的角色,你的一番说辞也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起作用,但对于一个优秀的学习者而言,他会非常关注过来人的核心思想,从而为自己使用。我喜欢在交流中观察每个孩子,孔子说得对,要听其言,观其行,在一个群体里,也确实存在一两个意志品质不错的孩子,哪怕是发现一个,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成功。

是什么让一些孩子对于学习没有持久的专注力,我觉得一方面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起作用。这些孩子可能在持久的压抑中产生一种对知识认识的错觉,认为只要把知识全部学透了,就会在任何一场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会不惜花费许多时间,哪怕熬夜苦读,也要争取达到这样的效果。事实上,一切并非如此,知识本身就在不断地变化,许多孩子为什么会面对陌生的题型会充满恐惧,就是因为这种陌生的题目自己心里没底,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开放性造成的。

有孩子在考试之前,认真地复习,可是一碰上有些变化的试题,马上紧张起来,内心深处不免嘀咕,怎么办,这样的题目我怎么看不懂了,我还没有完全学好,明天就要考试了,完了。殊不知一个晚上的折腾自然影响了第二天考试,一旦头脑不再清醒,自然会晕晕乎乎地把题目看错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简单的题目,有些优秀的孩子做错的原因所在。

我们常常把优秀学生把简单题目归结为粗心,殊不知,对概念有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头脑有没有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这些都可以成为这种问题存在的因素,真的,不是什么懂不懂的问题。许多孩子都在为这种问题而苦恼,殊不知,对于知识的不成熟认识直接导致了孩子学习生活的失衡,心一旦不得安宁,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新题型、难题目自然会手心冒汗,容易题目也会看错了。

这不,我与一位成绩还算优秀的孩子交流,这个孩子尽管考出了比较出色的成绩,但是还是不怎么满意。在交流中,他就非常苦恼,认为自己的知识还没有学透,试卷上还有一些题目做起来不怎么流畅。说到底,这个孩子也固执地认为,只有把一切初中的知识都学会了,才可能考出最一流的成绩。我告诫他,知识是不可能完全学透的,也就是说,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不要把一本本子塞得满满的,应该有很大的一部分空隙,以便在不断地学习中增添一些新的知识,这种开放性的知识体系才有利于自己进一步学习。

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会建立自己的知识学习体系,这样的体系必须是开放的,从而让新旧知识之间不断地发生联系,这样大脑里学习的知识才会非常地牢固。最简单的例子,一连串的数字,如果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我们能够很快记住,如果数字之间没有任何规律可言,那么记忆是非常痛苦的。聪明的孩子,就算知识之间没有内在的关系,也会利用各种方式想尽办法发生联系,从而让知识成为自己学习成果的一部分。

有人说,这些天通过锻炼,自己瘦了十公斤,可奇怪的是,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拿着十公斤的东西,一定会觉得非常的累,可是这十公斤是长在自己的身上,是身体的一部分,自然不会觉得什么,除非太胖了,才会感觉走起路来气喘吁吁。我们的知识如果没有开放性的体系,自然会让一个个知识游离于体系之外,这无疑给知识的学习、掌握带来困难,其实,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差距并不大,关键是你有没有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

可以说,认识了知识本身的规律才有利于孩子全方面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是保持专注力的关键所在。我觉得另一方面是孩子的目标出了问题,许多孩子把自己的目标具体的订在考多少分上,这也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不断强化地结果。这样错误的认识自然会歪曲自己学习的目的,乃至于一张试卷阅完之后了,老师们会不由自主地算起班上的优秀率、合格率,学生也会在分数方面停留许久,从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的根本所在。

我认为孩子的目标不应该锁定在具体的分数上,应该关注构成一张试卷的是一个个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怎么样改变一些尴尬的局面,这倒是许多考试过后认真地反思。其实,许多师生在分析成绩时常常忽略了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同样的一张试卷,两个孩子智力也差不多,平日里也一样认真,知识牢固度也差不离,就是在考场上认识出了问题,自然会考出不同的成绩。一个孩子老是脑子里想着要考多少分数,殊不知,一旦遇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自然会莫名其妙地紧张,乃至于手忙脚乱,从而方寸大乱,这自然不能导致一次测试正常发挥。另一个孩子,自己老是想着怎样解决一个个问题,会做的认真完成,一丝不苟,不会做的,沉着冷静,说不定灵光一闪,自己还能理出头绪,反而会觉得这场考试又有了新的收获,这样一来,就不会害怕考试,反而在享受考试。为什么会有超常发挥这样的说法,说白了,就是这张试卷在无意中与这个孩子对眼了,自然会让考生愈做愈觉得快乐,偶然的一次相遇会激发无限的潜能,从而给自己的成绩增加幸福的分数。

我觉得老师除了认真地传授知识,讲究方法,还要不断地研究试卷。我们这个队伍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要么过分重视分数,要么对分数毫不在意,似乎谁谈论分数就有些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殊不知,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害怕谈论分数的,如果在孩子分数上都没有自己的独特认识,那么一切所谓的理论都是立不住脚的。

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存在伪教育或者极端教育,就是许多教育人对教育没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导致不去好好地研究知识是如何建立并延续下去的,考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孩子的学习才不会因为不必要的想法而心浮意躁,反而能够在知识的不断学习中享受挑战带来的快乐,这又有什么不好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