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拥有“呆滞的思想”

标签:
怀特海呆滞的思想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别让孩子拥有“呆滞的思想”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认为,一个儿童如何思维,最重要的是必须关注那种“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者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
同时指出,世界上,有些非常聪慧的妇女,尽管没有接受高级的教育,但是拥有了一定的阅历,当她们步入中年时,变成了社会上最有文化的群体,比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就和王夫人、邢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很简单,这类人没有受到呆滞的思想的束缚,反而变得灵性十足,有机会一展自己的风采。
世上,人们一直用眼前的现实来评判一个人的优劣,从来不会关注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审视方式无疑也会置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问题是,人人都在这样做,又有谁会跟着较真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评判一个孩子,不是着眼于未来,而是就事论事,自然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我们的思想非常简单,那就是上学的时候,成绩好的就是优秀的孩子,必然,将来步入社会的一定是成功人士,反过来说,在社会上的一些名流,说到底,都是上学时的优秀学子。可笑的是,上帝总是不随人愿,人由于处于各种复杂的环境之中,导致这种单一的思维失去了事实的依据,许多优秀孩子当中,有一部分成为高科技人才或者社会名流,有一部分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也有一些成为社会的沉沦者,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当然了,那些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孩子,在机遇与努力共同作用下,也有人步入成功人士的行列,这也是老师不怎么理解的原因所在。
有老师提出十名左右的学生最优秀的理论,其思想依据就是这类学生一方面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由于个性使然,又不会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地理解偏差。然而,正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反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社会的变化万端需要人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之上更好地思辨,从而形成独特的解决之道,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答案等着自己,一切都得靠思维的力度和广度来完成。
其实呀,古人就认识了这一点,那种僵化的教育自然造就了许多呆滞思想的书呆子。在民间传说中不是经常有些呆秀才,一脸的瞧不起乡下人,总觉得自己有了一点知识,就可以嘲笑没文化的人,结果自取其辱,反而成为笑料一个。
一个真正有作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都会把目光直接指向广阔的民间,他们才不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兜圈圈,搞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呢?每一样文学样式的出现,都是从民间开始发展的,一旦有了文人的加入,很快成为社会上流行的作品,这没有必要举多少例子了。
人们把走向民间用一种文雅的词,那就是到民间采风,殊不知,真正创作一种文学样式,那需要一些有识之士扎根民间,用自己的灵与肉去感悟新的文学气息,而不是走马观花,那是没办法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样式的。
然而,历代的统治者,他们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社会能够有多大的进步,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多少奴才式的职员为自己尽忠守孝。等到隋唐时候出现了科举考试,皇帝非常兴奋,终于可以把天下的人才包揽过来,为自己使用,不至于流落民间,从而危害社会的种子。明清时期,这样的科举考试变本加厉,不仅规定了考试的形式,而是强化了考试的范围,也就是说,只能在四书五经里面选题,否则,一切有利于人们舒展思维的文学样式,诸如小说、诗歌、戏曲等一律拒之门外,只要学好八股文,入了主考官的眼,自然前程有望。吴敬梓也罢,蒲松龄也罢,他们的作品中都对这样的文学样式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抨击,值得后人认真地反思。
教育一旦步入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可以说,离怀特海先生所说的呆滞的思想也就不远了。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都会直接的认为,所谓考高分,不就是把一些知识记牢,再顺便做大量的习题,就算不怎么理解,痛苦地记下来,等到考试的时候,只要沙沙沙地写在卷面上,一切就好了。反正没有哪个阅卷老师闲着没事干,来个所谓的面试,这就是高分低能存在的事实根源。
社会录用人才常常是以学历的高低为取向,只有等到工作之后,才会以学力的高低来评判。为什么,一些国营企业,效益不怎么好,原因很简单,一旦发现一些高学历的人并不怎么样的时候,由于制度的因素,又不可以快刀斩乱麻地加以处理,只能占着一个岗位在那儿,对于企业的发展,对于真正人才的加入,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一些私营企业,他们可以在高学历的人群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就算以后的发展不符合本单位的利益,完全可以立即处理,不至于影响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学力如何?
归根结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关键是后天的教育环境,个人的性格特点,多多少少决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
试想想,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一味地以孩子是否听话,有没有考取高分为核心目的,完全违背了人的个性发展,再加上管理的过于军事化,学校、老师的权威自然高高在上,孩子们只能隔着一张试卷仰望着老师在讲台上吐沫横飞。一旦有了出轨的行为,全校一起出动,甚至与家长结成同盟军,才不管孩子需要什么,只要能把分数考好,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孩子的成绩在相互攀比中完全没有了止境,考得不好的自然要低人一等,考得好的还要更好。一个孩子辛辛苦苦地考了满分,本以为可以得到家长的青睐,哪怕是一句赞美的话,可是等到的却是家长的盘问,班上几个人考了满分,自己有没有作弊,这样的教育只能逼着孩子们更加地挑灯苦读,直到不要再考试为止。
课程标准里一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在课堂上,老师们才不管这一套,只愿意一个劲儿地赶进度。那些教育部门的人,也不管科学不科学,人为的一刀切,故意加快教学进度,自然会加快课堂节奏,最后只能让孩子重复使用机械的方式进行学习,那种呆滞的思想一次次地在大脑里停留,一旦形成了习惯,一个再怎么优秀的孩子也会变得平庸起来。
客观现实注定了孩子想远离呆滞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救救孩子也就是拯救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可又有几个人能注意到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