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风筝并没有飘远

(2013-08-10 06:28:24)
标签:

鲁迅

风筝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鲁迅的风筝并没有飘远

鲁迅的风筝并没有飘远

鲁迅先生,曾几何时,被人们捧上了天,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一般。如果你不真正走进鲁迅的作品,仅仅依靠中学课本上的几篇文章,那还真的不能全面认识这位伟大而平凡的人物。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与生活非常接近的文章。其实,鲁迅先生,他更多的文章是抒写生活的,有许多时文现在人已经不愿意再光顾了,除非你是一位专业研究者,最近读先生的文章,似乎生活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只要审视之,会找到个中滋味的。

先生对自己的儿子特别的喜欢,甘于俯下身子做孺子牛,只要周海婴快乐,什么都可以。别人认为这样的宠爱未免有些不当,可先生就是不以为然,依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许多人都以为这里能够体现先生的战斗精神,殊不知,这首诗却表达了先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认识,宁可被周围的人指责,也要快快乐乐地做孩子的孺子牛。

有人也许会说,先生是晚年得子,难免要过于宠爱,可是从周海婴的成长来看,这样的宠爱其实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一种尊重,值得现在人好好的深思。

偶尔翻到先生写的《风筝》,读着、读着,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一面镜子,看到先生在里面传达着某种情怀,别以为撕毁小孩子的风筝是那么的快意,别小瞧小孩子的游戏有多幼稚,毕竟这是孩子精神世界最美的东西。一个简简单单的风筝,对于稍大一点的人而言,是再无趣不过的玩意,可在小孩子眼里,这几乎就是整个童年飞翔的发动机。

我发现许多孩子都喜欢风筝这玩意,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小时候,我拿着父亲做好的风筝,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飞奔。长大后,我又买了风筝和儿子一起在田野里穿梭,许多成年人都会停下车来,闲聊几句,大概自己也在回味美好的童年吧。至于看得见风筝的小孩子,近处的会迅速围拢过来,稍远的会反反复复地盯着风筝看,嘴里还在大呼小叫的,一点都不觉得累。

鲁迅先生把小孩子的风筝给轻易地毁掉了,刚开始还有点快意,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负罪感终于来临,这其实是先生尊重儿童意识的觉醒,千万别以为是上天的一种惩罚。先生也曾经向当事人道歉,只不过人家也已经长大,自然记忆模糊,也许人生要经历的事儿太多了,遗忘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加幸福的每一天。尽管人家忘记了,先生却不能忘记。

我觉得先生又何尝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快快乐乐的童年,一个小孩子非常向往的五猖会,偏偏父亲要求背诵《鉴略》,不背好了,就不允许玩耍。难怪先生喜欢乡下,至少乡下人非常热情,不会让小孩子背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类难懂的句子。这位不尽如人意的父亲,由于家庭的变故,官场已经没有了希望,自然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责之愈深,爱之愈切,鲁迅兄弟又何尝不理解,否则,《父亲的病》也不会写得那么的感人肺腑。

大人和小孩子之间在认识方面的不同多多少少会存在矛盾,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模糊起来,直至忘记,就像《风筝》里的小兄弟一样。钱钟书先生小时候特别喜欢大伯,害怕父亲。大伯喜欢带着侄儿到小儿书摊位上,说书的地方去逛逛,学一些没有出息的东西。父亲敢怒而不敢言,只能等到没有人在旁边,才会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儿子。钱钟书天真的认为,自己肯于在古文上下功夫,这自然是父亲的功劳,没有父亲的严格也就没有先生的伟大。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之类的小儿书,只要一下课,就会拿出一两本来翻翻。那时候,家里并不宽裕,父亲给的零花钱十之八九都花在这上面了。也不知是谁告的状,父亲知道我的不务正业,在愤怒之余,把刚买的新书一股脑儿地扔进了火塘,乃至于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自然了,做儿子的不可能狠父亲,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更觉得父亲的不容易。

我问过儿子,对他如何,小家伙直言不讳,说,某一天,自己表现不好,被责怪了一下,并被敲了头。读先生的《风筝》,自然也害怕起来,不知道平日里对孩子如何,这不是自己能够说的算的,需要小孩子来评判。

但愿儿子长大后,也会记得俺的好来,没有办法,谁让自己承担父亲这个角色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