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味的研讨活动我们怎么办?

(2013-06-10 06:30:03)
标签:

课堂

老师

专家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走味的研讨活动我们怎么办?

走味的研讨活动我们怎么办?

曾几何时,我喜欢听着美妙的音乐,坐在电脑前写点东西,现在,每每天还没有完全亮,就一个人爬起来,梳洗完毕,略微空一点时间思考,再写。音乐有时能够让人心情平和,但更多的是令人激动。

人在静的时候,没有必要在让音乐来干扰自己,只有周围环境非常嘈杂之时,音乐往往如一堵墙,可以过滤一些杂音,给稍微烦躁的心以宁静。人呐,就是这样,一开始,写点东西非常费时,也自然害怕写,一旦真正写下去了,自然也就毫无顾忌,说一些真话,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莫名地自大,有些人不怎么高兴了,难免会捕风捉影,对号入座了。

我应该感谢上天,给自己养成了写点东西的习惯,至少写的时候,灵魂深处始终保持一种自省的味道,不断地敦促自己向更好地方面前进。与其在说那些事,不如是在解剖自己,以便更好地走路。

本来要写一写关于研究沙龙的文章,不由自主地写下了上面的话,按照语文老师的评判,那完全可以算是一派胡言。走自己的路,别人肯定要说,还是得写下来,生怕过后忘记,那才是悲哀的事儿呢。

现如今,我们常常去参加一些教学研讨活动,总是满怀信心地赶到活动地点,又会满腹牢骚地离开,究竟为什么,也有点说不准。

这些研讨活动,我们这些参与者往往不知道是出于解决什么问题,反正是听课、评课、专家做讲座、作报告之类,有时候,主办者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还会给会场的人布置一些通俗的作业,自然了,这些作业只要到网络上找一找,还是能看出一点眉目。

自然了,课是经过多少次打磨了,有时需要成个月的,有时时间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在为这样的活动做准备。一次次的试上,一次次地提意见,当然了,执教者本人会有收益,可是,那些无辜的孩子只能一次次地充当试验品,青春到底有谁做主,恐怕老天爷也会看着觉得悲哀。专家的话,执教者不能不听,人家是专家,就应该听,还要想着办法把那些所谓的理论渗透进去,否则,就有些不像话了。

一旦跟专家领导的意思结合起来,我们的老师就算大半成功了,再加上一个团队在后面策划,影子老师在帮着处理未知孩子的一切事务,这样的培训孩子,有哪个小毛孩赶反抗,自然课又会达到和谐的效果了。领导专家不会说自己的理论不对,执教者也不会过于妄自菲薄,毕竟自己的执教过程中有专家的理念在里面,参与活动者也不会说什么,至少在集中时会表现得异常的和谐,活动是圆满完成了,至于收获有多少,那就得看各人的悟性了。

置身这样的活动当中,我偶然也会与身边的一些老师小声地探讨,但更多的时间会保持沉默,原因很简单,周围的人要么闭目养神,要么目光呆滞,只要把听课笔记上抹上点东西,一切都会平安无事。除非那些带着目的过来的人,他们可能得到主办方的邀请,或者派遣学校的提醒,可能要在公开场合讲一点东西,自然会略微认真地听。这样的场合见多的人也有办法,只要把最近的一些理论融入一些关键词,再看看课堂上的一些亮点,自然会说出道道来。

我一直非常困惑,一个像样的活动,也会想出一些主题,可是我们的执教者似乎没有按照这样的主题去设计,我们的评课活动也没有紧扣这样的主题,我们的专家自然会说一些高调理论,此时,下面听的人,也会记点东西,至于有没有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们似乎在为活动而活动,至于有什么效果,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样的场合,我喜欢拿着本子,在上面胡写一气,不一定是活动本身的东西,只要触动了自己的灵魂,就马上记下来,这样的是与不是的境界反而能够看出一些问题来,也能够得到一些启发,也自然会融为思想的一部分,不至于坐在那儿荒废时光。

这样的活动是由少数人把握话语权,更有意思的是,这样讲话的人,也如跑龙套一样,说一些恭维的话,再稍微点一下细小的毛病,一旦结束,也就乐得闭目养神,很少在冥思苦想了。既然这样,我们这些无名小卒,也乐得轻松,自然在本子上写一点真实的想法,稍微借点氛围,慢慢地构思,不出多长时间,一篇文章就大体形成了。

经过一夜的大脑自然衔接,我的文脉也渐渐畅通起来,一大早,窗外很静,此时此刻,我不需要任何的音乐,生怕音乐传递的感情影响公正的判断,文章也就自然而严谨起来。(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