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教育陷入困境

标签:
杜威生活孩子调研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什么让教育陷入困境
杜威先生认为教育的三大部分:(1)儿童,即教育的基础;(2)学校和学科,即教育的工具;(3)社会,即教育的目的。要求学校自身的生活应该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要使学生将来能够过社会生活。
学校的最大坏处是为学生悬着一个很远的目的,以为现在所学都为预备将来入社会只用,现在虽与生活没有关系,将来总有一天会有用,于是,所学与所用不能完全连贯,这就导致学校在实际教育中耽误学生的光阴,减少学生对于现在生活的趣味,使我们评判儿童的成绩没有自然的标准。
杜威先生并不反对教育预备将来,不过是预备将来应该是教育的结果,不是教育的目的。倘先悬着一个很远的目的,与现在生活截然没有关系,这种预备将来,结果一定反而不能预备将来。
也就是说,要预备好孩子的未来,一定要我们的学校教育认真对待生活本身,如果忽略了生活本身,学生就会白白浪费美好的时光,享受不了生活带来的无限趣味,老师也不能客观的对待每个孩子。
如果你走进学校,问一些孩子,来干什么的,绝大多数孩子会说,为了学习的,至于学习为了什么,他们会说为了考一个好学校,考一个好学校为了什么,他们会说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这样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孩子们总是忽略眼前的美好时光,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一旦未来因为种种因素没有过于变化,只能抱怨教育本身的无能。
有人常常抱怨学校没有给自己当前的工作带来帮助,似乎所学非所用,甚至有些专家也跟着应和,说什么,教育就是把学过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忘掉一些,剩下的就是。这一系列言论无非是教育的观念出现了问题,学校和学科到底是什么没有很好地给予具体的位置。学校和学科需要把现代的元素融入进去,让孩子们随时聆听生活的音调,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激发自身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教育才能够为未来带点东西。
有许多孩子常常苦恼于不会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日子,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老师往往着眼于分数本身,过于偏重所谓的主题、写作技巧、华美的词句,偏离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波动,自然会认为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没有东西可以写。
我认为,一个对生活有感觉的人,他不会放过每一天触动心灵的东西,用并不华丽的笔平平淡淡地记录下来,慢慢地,你就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一些别样的东西。我常常鼓励孩子们,就算生活无聊,能够把无聊的心绪写下来,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许多孩子还没有完全入门,我们的老师就忙着把一些作文技巧告诉他们,乃至于从写作文开始,一年又一年,老师讲的技巧差不多,充其量会读一些孩子写的所谓优异文章,很少让孩子们反映现实生活。有时候,孩子写了真话,反而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东西,加以批判,这无疑很大程度上让孩子们远离生活本身,渐渐地绝望起来,出现了写作文要么头疼,要么翻作文书,要么胡写一气,这样的作文教学,又怎么会有生活的情趣?
我喜欢让孩子们每天写日记,自己每天也喜欢写上一点东西,事实上,你没有必要担忧没有东西可写,只要用心感悟生活本身,你总会有一些不同的东西发现,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有些亮色。这不,天很热,我们几个同志一个中午,到本镇边缘去溜达,尽管坐着汽车,一路还是颠颠簸簸,很难安心的睡觉,一路的谈谈看看想想,自然理解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孩子们要想就近入学,路要认真修好,不到十里路就应该有一所配套连贯的学校群,不能够单一的以人口来决定一个镇的学校个数,这样的感受,是那些拿着地图,在那儿嘴皮子一动一动的人很难感受到的。
我们常常会觉得有些领导不近人情,殊不知,你给其看的东西没有了生活本身的经历,自然得不到别人的支持。每个镇都有不同的原因,千万不可以呆板地机械地使用一些政策,一定要亲身去感受、去调研,才会找到真正符合老百姓利益的教育之路,办人民满意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
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把当下的生活合理地渗透到课程里面去,学校开展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我们的教育决策者能够真正地到下面走一走,有什么样的教育难题不能得到圆满的答案?(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