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想法特别而不奇怪


标签:
孩子世界玩耍老师校园 |
分类: 教育论坛 |
儿童想法特别而不奇怪
在我们这儿的一个乡村小学,我们在跟校长谈着检查中发现的一点问题,突然这位可爱的校长面对一群孩子,感慨地说到,也不知这些小家伙是怎么想的,老是喜欢到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玩,从来不讨厌。
校长说这话的意思,我们也知道,就是说孩子们常常不按照常规出牌,搞得大人有些力不从心。抬眼一看,果然有三两个小毛孩在排水盖上玩耍,有意思的是,这些孩子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时不时有新的孩子加入。
这次检查的主题是安全问题,我们自然关注孩子们的动态安全了,校长提出的这种现象更加需要每个大人关注细节,做到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问一问,摸一摸,想一想,从而为孩子们的这种奇特想法服务。
其实,我们大人都希望孩子们在自己设计的圈子里玩一些正规的游戏,可惜的是,人骨子里就是勇敢者,总喜欢玩出一些特别的来,除非屡次失败或者被大人呵斥,否则,他们的世界里,生活还是丰富的,快乐也是很容易来到的。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三年就是一个代沟,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也不知有多少代沟呢。其实,人生长的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不同想法,可老师们常常希望孩子成为过去教过的学生的模板,总会不由得赞扬过去的孩子怎样的好,言下之意,现在的孩子有多难管,殊不知,孩子的变化也是这个大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一个老师如果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的一生注定了牢骚满腹,痛苦不堪。
曾几何时,孩子们在大自然里流连忘返,在游戏厅忘乎所以,如今孩子们又开始在电脑上唱响主旋律,如果我们这些大人不去适应孩子的变化,至少你会觉得孩子的正常变化有些不可理喻,自然会加以阻止,自然孩子们会非常地讨厌,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把一些勇敢者的游戏转移到地下去,照样会玩出刺激,玩出别样,玩出精彩。
我们这儿的某个小学,正在建大型食堂,在操场边上,堆了高高的几座土山,老师们还在犹豫的时候,孩子们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上面玩耍,别看上面什么都没有,可是孩子们却非常喜欢这个不起眼的小土堆,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给自己的课间生活留下一点色彩。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课间,老师您在哪儿》,提出的观点就是老师要遵循孩子玩乐的特点,主动融入孩子们中间去,一起享受人生的快乐。可是,有些人认为课间十分钟,本来就很少,老师没有必要加入进去,完全可以放任自流,意思很明确,老师一旦加入,就会用成人的方式来约束孩子们自由的活动。
现在想想还是有些道理,毕竟老师多年的思维习惯决定了自己的言行,他们很难转变自己的角色,跟孩子们同甘共苦,这不,孩子们玩耍的小土山,老师们看到了危险,只能用警戒线来约束孩子们不要去玩耍,孩子们在老师的规定面前,只能习惯于服从,否则按照以往的思维,自己一旦出格了,老师总会给以适当的惩罚,这样的意识已经在无形中深入孩子的骨髓,许多孩子面对学校的要求,只能选择很无奈地放弃。
其实,教育的悲哀莫过于怕麻烦,学校是怕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会出现危险,总是天真地设定一些规则来加以约束,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孙悟空设定的圈圈,结果吃尽了青牛精金刚镯的苦头,孩子们也只能在老师设定的圈子里尽量玩出自己的花样来。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怕麻烦,完全可以在每个课间派一位年轻老师到那个玩耍,既关照了孩子,又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又有什么不好。然而我们的校长不愿意这样干,老师也不愿意免费服务,总认为自己教学已经够累的了,又有什么必要再在课间折腾自己的精力,还不如一个警戒线来得方便。
儿童总是在大人设定的圈子里想着法子玩耍,大人又会根据孩子们玩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想出对策,结果规矩愈来愈大,孩子们活动的空间也愈来愈少,难怪有些人要提出不让大人干涉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君不见有些老师见到孩子不是鼓励其玩出花样,而是大声呵斥,怎么就不知道钻心学习,一个个的“不准”、“禁止”、“不要”如紧箍咒一般,只能培养一个个庸才,不能培养出大胆的游戏者,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