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孩子一样哭泣的母亲

(2013-03-10 06:13:41)
标签:

母亲

孩子

快乐

哭泣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像孩子一样哭泣的母亲

像孩子一样哭泣的母亲

在我们这个国度,女人承担教育子女的任务被认为理所当然,这也是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的必然产物。反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男人始终没有错,错的就是女人没有做到妻贤母贵。

社会发展到这一步,纵然是女人能顶半边天,依然存在女子主内,男子主外的现象。我们这个南北交界的地区——如皋,许多大龄青年娶不到当地的女子,只能到外地结连理枝。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对方一口听不懂的方言,还在一个劲儿地喊,听不懂,其实很简单,自己也讲着地方方言,此时必须马上改过来,用比较地道的普通话交流。

我常常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亚圣孟子该多好呀,毕竟孔子没有提出抚养孩子一定要女人承担,也许先生是私生子的缘故吧。孟子就不一样了,他的母亲也不知是不是那么的伟大,也许是为了神话圣人的不一般,这在司马迁的笔下并不少见,反正孟母三迁的故事比孟子本身的作品还要家喻户晓,自然女人不可推卸地成了教育孩子的主宰者。

许多大名人都会回忆起母亲教育的伟大,似乎跟严厉的父亲有天生的一种隔膜,自己被打了,流泪地常常是母亲。我有些疑惑,古代不是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也许那些母亲,在文化素养上指点不多,更多的是在道德品德方面。可惜的是花花绿绿的世界,许多男人都会背着自己的妻子出去寻花问柳,这自然会给孩子无形中的启示,母亲的话未必对,一些两面派的新人也就出现了。

《红楼梦》里,贾母就非常了解男人年少时偷腥的习惯,一个劲儿地劝说王熙凤要放下心,道理只有一条,那就是男人迟早要归家的。其实,王熙凤还算精明,还知道弄权,如果是尤二姐,那只能是男人的玩物而已。

其实,古代男人也喜欢有文采的女子,如林黛玉那样,伶牙俐齿,连呆霸王薛蟠都看呆了。这样的奇女子毕竟是少数,一旦成了母亲,孩子往往会出彩,也就是说,自己的夫婿没有什么大出息,只能指望自己的儿子了,就像李纨一样。

本来想一开头就写母亲哭泣的镜头,可是不知怎么搞的,洛里啰嗦地说了一大堆古代的女子。其实,西方国家也有一些成功的女性,她们培养了顶级的人才,如爱迪生地母亲就非常伟大,至少超过了老师的见识,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这不,下班了,到书店里为儿子买郑渊洁先生写的《舒克贝塔传》和《大灰狼罗克传》,刚刚给完钱,就看到外面有一个年轻妇女,哭肿着脸,在书店女老板的招呼下,来了,后面跟着一个小心翼翼的女孩子,那时已经差不多五点半了,也就是说离学校放学时间已经一个多小时了。

直觉判断要么是在学习什么乐器,诸如钢琴、电子琴、古筝之类,要么在补习什么功课。这位可怜的母亲,还没有说话,泪水就稀里哗啦地往下流,似乎不是孩子的过错,俨然成了自责。店老板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劝说,一个劲儿地打听消息。

原来是小孩子学习的东西老是不开窍,可能培训的老师着急了,说了两句,也许是伤了母亲的心,自然憋不住,只能以泪洗面,舒缓自己的情绪。

也不知什么时候,有一个孩子在哭着,一个母亲在骂着,大意是,不学琴,可以跟自己的爸爸说,千万不能赖着不去。外地人,听口音就知道,她们的丈夫都在外面打工,自然教育孩子成才的事儿成了自己的本分,搞不好,完全是失责。经常在书店里,有女人在喊骂,就是不知道好好学习,只看一些闲书,我总有些凄凉,这样的女人教育出来的孩子永远是功利性的,至于孩子的素质,似乎总是跟着潮流走的,不问别的,就管丈夫满意。

我每次写到父母教育子女的故事,都会想到家里闲置的钢琴,可是,闲置并不意味着无用,它其实就是清醒剂,给了自己不随大流的勇气,既然孩子学得非常痛苦,大人也不开心,又何必死掉在这棵树上不放呢?

我不会像那位母亲一样,为孩子设置一些不适合的东西,这样自己痛苦,孩子又痛苦,简直就是人为的悲剧。看着儿子快乐地读着《查理九世》、《笑猫日记》、《皮皮鲁传》等故事,在我们耳边一个劲儿地唠叨,别说有多开心。(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