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述而不作”的圣人同行

(2013-02-23 11:28:13)
标签:

圣人

述而不作

木心

分类: 谈天说地

与“述而不作”的圣人同行

“述而不作”的圣人同行

天地无言,不能掩盖其广博;日月无语,不能掩盖其光辉;圣人无文,不能掩盖其伟大。——是为记

有时候,看书会突然有点收获,这不,最近读木心先生讲述的《文学回忆录》,突然里面冒出这样的话,我觉得特别的醒目:

那时哲学家不写书,学生记下,宗教家更是如此,由弟子传。苏格拉底从来没有用笔写下东西。孔子也无缘可考写过东西。老子也不写,逼了,才写(过关时)。耶稣、释迦牟尼,都不写东西。荷马是文盲、盲人。古文化是这样地结结巴巴传下来。

真的佩服陈丹青先生,能够把木心老师的讲话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可以说,一个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们的发展仅仅依靠自己的努力显然很难成功,它是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圣人,他们常常是思想者,善于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天地之间的真理,用佛教的话说那是禅意,用现在的话讲那就是悟性。孔子先生,他编撰地作品仅仅是传说而已,至少《史记》里是这么说的。先生的一言一行,都是自己的徒子徒孙记录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学生的听讲,及时记录,也不会有先生伟大思想的快速传播。

有意思的是,老子先生,他其实也不愿意写啥东西,只不过阎王好对付,小鬼难缠,面对出不出关的问题,自己只能很无奈地留下五千言,没想到这五千言竟然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形成了道教,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我曾经到孔庙里去欣赏了一番,其实真正的孔夫子留下来的东西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是后人发挥的物品,尤其是那些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自然把这个招牌做足做尽。导游讲的故事,十有八九不是孔夫子自己的事儿,恰恰是自己的后辈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多少令人觉得遗憾。

我们老是试图寻找到圣人前进的足迹,殊不知圣人的一言一行不再书本里,也不在别人的讲述中,而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圣人讲话很少长篇大论,不像我们许多作家、评论家,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生怕稿费没有了,出场费变少了,其实,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后人的一厢情愿而已罢。

每天思量一下自己,都会觉得从早到晚处于谎言之中,一旦你讲了真话,别人会以为你非常幼稚。一位同学曾经看过我的一篇文章,很爽快地在QQ群里告诉其他人,直截了当地认为这样的文章太幼稚,没有一定的高度。可惜的是自己依旧死不悔改,仍然写着不成样的文章。

我总是在不断地问自己,每句话是不是自己愿意表达的,有没有必要说出来。有学生说过,老师,你讲的话都挺有味儿的,没有什么吹嘘的成分,我似乎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心安。

人为名利所束缚,这往往造就了人离自己的本意愈来愈远,也就没有了生活本来的痕迹,一般情况下,要么十分的残暴,要么是非常的无聊,这也就是许多人取得成功后没有快乐感的原因所在。

季羡林先生非常喜欢陶渊明先生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觉得这是每个圣人成长的基本条件,如果整日里埋没在喜怒哀乐之中,又怎么会闲工夫去思考人生,获取生活的真谛。释迦牟尼只有飞越了皇宫的富丽堂皇,才能够在菩提树下一朝悟道,孔夫子也只有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领略到生死无常,才会跟自己的学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人说,老子的话含糊不清,一句话,你要想老半天,说不定还理不出个头绪,其实,先生的五千言,本来就不想说什么,只能给每个读的人留下遐想,这也许就是老子的境界。同样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天地不就是这样吗?那些一直标榜自己理解圣人的人,本身的行为就已经离经叛道,道无道,以及人之道,法无法,以及人之法,先生说的很明白,可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是不明白。

有时天意弄人,有些人拿着圣人这样的行为说事,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不要写点东西,可惜的是,满脑子地吃渴玩乐,就是忘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不懈地思想追求,自然一事无成,看来人之为人当属不易,为圣人那简直难上加难。

也许人间就那么几个圣人而已!后辈狂称呼,有点不自量力矣!(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