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不解读会更好


标签:
美文教师孩子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美文不解读会更好
在听课过程中,我总会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自己一直从事的语文课。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有些课文,不讲比讲的效果还好,这样的思考连自己都非常吃惊。
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在老师的解读和孩子们的讨论声中一步一步地肢解开来,就像一个美女,人们只观察一颗部位,放弃了整体美的欣赏,结果可想而知,只能让人非常的呕吐。有一些在世的作家非常不理解,我写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想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分析,连自己都招架不住。孩子们几乎不是在欣赏文章中获得生活的美感,而是在揣摩答案中度过一堂又一堂无聊的课。
我们的老师,要么是围绕参考书,来个借权威来压抑孩子的思维,要么是曲解来应付孩子们的智慧生成,很少能够非常严谨地去分析一篇文章。说实在话,也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中学老师,他们要面对赫赫有名地文学巨匠,又要贯彻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只能讲得不伦不类,能够把教学资料吃透已经非常不简单了。除非在公开课,大伙才会集中精力到网络上搜寻一下,深度思考一下,甚至有些专家也来帮忙,从而呈现给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我发现,语文书一发下来,孩子们都是不约而同地从头翻到尾,一旦老师开讲之后,除了语文课或者要考试了,否则又有几个愿意再拿出来读一读,恐怕很难找到。在这一点上,小学生比初中生要好一点,他们由于知识还在形成阶段,对自己的母语还有一些好奇,此时的语文课还有一些精彩的东西生成,一旦知识学到一定的程度,有些课文就会不在怎么感兴趣。记得有一位扬州的校长开玩笑,这篇文章放到小学去教一教差不多,当下孩子已经是初三了,在使用这样的文章训练孩子有些太简单了。
其实,我们的老师也知道这一点,可惜的是,在许多老师的大脑里没有知识的网络图,结果做了许多重复的劳动,自己还不知道。有时,因为一两个孩子没有弄清概念,就认为所有孩子不懂,结果只能反复,每当看到这样的现象,我都在问自己,如果一开始的老师就把概念搞清楚了,后面的老师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孩子们真的没有阅读欣赏能力吗,我看未必,每次到新华书店或者旧书摊,都会发现许多孩子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在那儿静静地读书,有时会心一笑,有时默默念叨,有时用笔记下来,这些课外语文学习可能比课堂获得的信息不知要多多少倍。有老师曾经非常疑惑,有些课文自己反反复复地讲了几遍,这次考试,这样的文章选段错了许多,反而是课外文章孩子们失分却不怎么多。其实,孩子们的解读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反过来说,我们的老师的理解反而出现了偏差,或者围绕参考书做文章,不敢创新式地阅读,孩子们由于长期处于老师的压抑之下,考试时自然满脑子的老师怎么讲的,这样的欣赏文章状态自然不利于正常发挥,许多老师不理解,许多孩子想不通。
记得有个老师说,自己曾经的某位校长,由于工作非常忙碌,有许多课,没有时间去上,只能请其他老师帮着看一下,也没有那么多的教学任务,只要干一件事,那就是每个孩子大量读课外书,不懂的可以等校长回家或者同学之间解决,没想到一学期下来,孩子们考得并不差,在同轨中排第二。我就在想,老师的必要讲解非常重要,但不能代替孩子思维,一旦全面包办,这样的班级往往会语文学习不尽如人意。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首当其冲应该是一个忠实的文学爱好者,哲学的涉足者,其次才是教育的实践者。可惜的是,许多老师不愿意跟孩子们一道认真阅读文章,只喜欢唠叨着考试指挥棒,似乎那是万能药,搞得孩子们及时考出一点成绩,但没有真正意义上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民国出现了一大批的大师,一方面得益于外国教育的先进,另一方面得益于那些蒙学里的私塾先生,如寿镜吾老先生,他们自己就是四书五经的爱好者,喜欢跟在孩子们后面得意洋洋地去读,从而让读书的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这样的例子,我们许多认真地反省。
这不,有老师在让孩子练书法,我看那篇文章写得不错,就像一首诗,其他人也这样认为,这时候有人说,为啥这样的文章不选进教材,当时我就在想,还是把这些美文留在民间吧,否则,老师一分析,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乱子,至于为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了……(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