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其实跟生活走得很近


标签:
作文孩子日记生活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作文其实跟生活走得很近
儿子上三年级了,跟以往不同的是,每天都要写一篇观察日记。本以为,这小子会因为无聊,只能咬着笔杆在那儿思考。在我的意识中,孩子们一般都害怕写作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几乎是目前作文教学最大的尴尬。
有意思的是,这小子决心蛮大的,抱定不做好作业不吃晚饭的精神,硬是把每一项作业做好了。我和妻子对于儿子的变化有些吃惊,对儿子的老师更多的是佩服。我一直都在思考,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写作文,养成观察生活、书写生活的习惯,也采用了一些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觉得做的还不够,就像在水里游泳,花样玩得不少,可就是没有点到底的安全感。
作文其实跟生活走得很近,否则也没有“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之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阶段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一个阶段,就是刚刚起步写文章之时,老师一定要讲究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培养起敏锐的观察力,以便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时候的老师,需要不断地点拨,不断地规范写作行为,否则,孩子们就会因为不理解写文章,从而惧怕作文,一旦有了惧怕心理,写作就会留下后遗症:见到写作文就头疼,笔无从下手。随着老师提出的要求愈来愈高,孩子们又会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惧怕心理,这下好了,许多孩子就会敷衍了事,这时候,你采用什么方法都会收效甚微。
有许多人都会奇怪,有一些本来不会写作文的孩子,一旦进入我的班级,他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写一些文字,尽管内容不怎样,至少能够战胜六百多字的恐惧,开始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刺激。我一向强调写文章要做到想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有任何犹豫,至于写好了,在自己或者请别人进行修改,久而久之,文章也会有些起色。其实,只要你是非常细心的老师,都会发现,孩子们还有一个时期,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写文章,这就是他们刚刚踏入青春期大门,随着自己的独立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困惑,写作的冲动也就会在自己内心激荡,否则辛弃疾也不会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其实就是孩子们处于青春期,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对异性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写地下日记、地下情书也就有了广阔的市场。每当我们的老师、家长看到这一切,会很无奈地批评这些家伙,不懂事,只会不务正业。其实,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写作时机,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感情指引的良师,更会成为孩子们写作的益友。关键是许多孩子,有了写作冲动,可是老师、家长出现了认识上的偏见,他们只能很快忘记这股冲劲,生活又回到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道路上来,写作只能在原有的认识上继续错误的前进。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提一些要求,孩子们写,老师修改,写上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语,再在课上说一说,接着再布置作文题目,很少有人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一个对生活没有感知的人,他是很难悟出写作的门道。我认为,语文老师要想让孩子们言下有物,就必须自己身体力行,否则讲的一切都是空话,孩子们很难得到一定的提高。
据妻子讲,儿子的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布置日记题目而已,更主要的是,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呈现一些生活,诸如擦桌子、洗碗、排队、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等,这些生活原样一旦印入孩子们的大脑,再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训练,设置一些激励措施,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言之有文,行之更远。这时候,在写作时,孩子们一定会有困惑,老师、家长适当的点拨,生活就会成为孩子们写作的源泉,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无穷无尽地素材等着自己去写,写作的快乐也就会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
写作其实跟生活走得很近,这话人人都懂,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许多人还是从事着苏格拉底先生形容的洞穴式教学认识论上,所谓洞穴式教学认识论,也就是只强调生活的影子,也就是知识,不愿意接触真正的生活,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让自己和孩子们走进生活,只是在模仿一些作家写文章,这样的作文自然没有生命力。
写作并不复杂,它需要老师和孩子们不断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的成长是相互的,也是必须的。
但愿更多的老师明白这个道理,但愿孩子们在写作“生活”中寻出人生的最大快乐。(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