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群众才是真正的伯乐

标签:
伯乐权贵四公子千里马文化 |
分类: 谈天说地 |
广大群众才是真正的伯乐
曾几何时,伯乐是指那些能识千里马之人,多指一些权贵,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判断选拔一些优秀的人才,从而为自己所用。可以说,每个有权有势的人都希望自己是伯乐这样的人,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进而获得更大的权力。
战国时期就有著名的四公子,他们善于网络各种人才,无论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毛遂自荐之徒,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座上客,一旦遇到问题,这些人还真的能办事,这就是后世称之的幕僚或者谋反时所谓的死士,他们只知道服从自己的主人,才不管是助纣为虐,还是顺乎民意呢。
伯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人莫过于一些帝王了,最著名的如刘邦之于张良、韩信、刘备之于诸葛亮、唐太宗之于魏征、宋太祖之于赵普、成吉思汗之于耶律楚材、明太祖之于刘伯温等等,这一段君臣佳话一直被世人所传颂。可惜的是,这样的英明帝王毕竟是少数,否则,岳飞也不会死于风波亭,袁崇焕也不会冤死北京,年羹尧更不会因为战功赫赫成为雍正爷的刀下之鬼。
自古以来,只有权力,很少有人间温情,伯乐与千里马之间正因为缺乏这种温情,纵然能发现人才,也会因为双方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冲突。历史上,商鞅变法,那是多么的大快人心,可是许多贵族并不买账,结果倒霉的仍然是改革者自己。赏识与被赏识之间其实一直是利益在起作用,一旦这种关系不存在,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伯乐与千里马了。韩信,之所以成为刘邦的大将军,原因很简单,自己可以带领千军万马打败项羽,可是一旦楚霸王自刎乌江,这种利用价值就不存在了,这时候,过于表现自己反而成了帝王的一种不安,死于未央宫也就自然而然了,这一点上,张良就非常聪明,他肯定从文种与范蠡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作为那个时代的千里马,在驰骋万里之时,还要有一定的嗅觉,否则,自己会死得很惨。更何况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一旦赏识自己的人鹤然西去,新的主子未必领情,自己的命运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刘伯温其实也看到了这一点,可惜的是明太祖仍然不放心,只有一死,主子才放心,这样的活神仙在权势面前也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古人,可以说,人总渴望自己被有权有势的人赏识,否则,姜太公也不会年复一年的在渭水河上用直钩子钓鱼,吕不韦也不会投掷千金帮助异人复国,姜太公还算幸福,他毕竟获得了齐国一地可以颐养天年,可是周王朝不一定放心,否则齐鲁也不会战争不断,至于吕不韦,那就倒霉了,换了新主子,自己纵然留下了《吕氏春秋》,可还是死于被贬的途中,着实可悲!
其实,古人在识人方面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许多这样的书籍也就应运而生,这些书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的外表看得非常重要,难怪胡屠户会认为自己的女婿范进,尖嘴猴腮的,不是方面大耳,肯定做不了什么大官。说实在的,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品德的优劣,很难从脸上进行判断,如果这样简单,不知有多少人会赶到韩国去进行整容,以博得倾国倾城,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无论是伯乐还是千里马,他们的地位在发生变化,伯乐会随着自己的权势变大进而奢侈糊涂,千里马也会因为自己拥有愈来愈多的权势而变得骄横不羁,这于国于民显然没有什么好处。
这个世界上,真正地伯乐不属于那些自私自利的统治者,而是那些善良的百姓。如今,有些地方搞人才选拔竞选活动,一个不怎么优秀的人,说不定管理者们还会讲一些所谓的人情,可是,作为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他们才不管这样,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需要有任何的权衡,难怪有人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王安石那个时代也懂得让群众来选择人才,那种变法也不会半路夭折,试想想,如今的那些贪官污吏,不也是通过层层选拔而来,可是,倒霉的是国家,直接受害的是百姓。
龚自珍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