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岂能没有志向?


标签:
无欲则刚志向孔夫子佛祖老子柳宗元文化 |
分类: 人生感悟 |
无欲岂能没有志向?
人们常说,无欲则刚。讲究的是,人不要有更多的欲望,否则,自己会痛苦一辈子,甚至可以为之丢掉自己的性命。佛说的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里的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欲望之海了。
我们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是是非非之后,常常喜欢拿无欲则刚来勉励自己,给自己的堕落寻找借口。无欲则刚,并不是不要有所为,否则,这句话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认为,无欲未必无志向,相反,它需要伟大的人,超越个人的欲望,心系天下百姓,为天下人谋幸福,这可以说是古之圣人共有的心声。
佛祖历经许多磨难,并没有怕吃苦,而是苦心悟道,放弃了一切荣华富贵,终于在菩提树下恍然大悟,仰望星空,脚踏大地,提出了天上、地下,唯吾独尊。此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英雄气概,又有几个能做到。自古圣贤皆寂寞,佛祖在坐禅之时,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他创立了终生平等的学说,爱着天下芸芸众生,希望天下人活得快乐幸福。如果你读一读佛经,你就会发现自己骚动不安的心需要休息,需要进一步整理,往往能找到就已丢掉的灵魂。
其实,孔老夫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本来能过上贵族式的生活,只要自己能够阿谀奉承,学会世故,自己完全可以享受一辈子。可是,这位老人家,偏偏有自己的思想,他崇拜远古之尧舜禹,喜欢周公,认为当时的社会,人人都在为利益而争斗,统治者不爱自己的子民,明确提出了仁的学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过上了漂泊的流浪生活,尽管急急如丧家之犬,但是夫子依旧在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治国方略,难怪他的思想现在还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夫子并不喜欢在个人的欲望方面下功夫,他不断的丰富和践行自己的远大志向,这种精神,如今的世道似乎非常的少。说实在的,他所崇拜的尧舜禹、周公,那个不是如此,正如曹孟德在诗中云,周公吐辅,天下归心。人呐,只有胸怀远大志向,才能有所作为,这种鸿鹄的志向又岂那些燕雀所能理解的?
有人说,老子就是一个小国寡民,他就没有远大的志向。说实在的,老子先生表面上看似乎提倡老死不相往来的无为思想,可是,他的《道德经》别看只有五千言,却能包罗万象,跟天地相连,给了世人生活的最理想诠释。
他的哲学思想、逻辑思维,只有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才能发现大自然玄妙的真理,这是那些世俗之辈很难想到的。如今,有许多人都在感叹,我们每天工作、回家,很少仰望星空,更别提快乐人生了。其实,物质的丰富并不能解决人的幸福问题。只有学会亲近自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和,走上幸福快乐的大道。
读庄子写的《逍遥游》,我陡然明白,人可以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但千万不能失去自己远大的志向,就像大鹏鸟一样,拥有了长风就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了,此等快乐,又是常人所难想象到。
柳宗元先生,面对自己的个人得失,整日里患得患失,正所谓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到自己爬上西山,发现西山之高,站在山顶上,底下一切都很渺小,突然明白,碌碌无为的个人得失、宦海沉浮,一切不算什么。一旦明白了,他开始关注民生,写下了《永州八记》以及《捕蛇者说》这些名篇,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范仲淹先生就曾劝被贬至巴陵郡的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不追求个人的得失,只关注天下百姓,如此胸襟着实令人佩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许多圣人贤者都在践行这样的理念。
不跟这样的人一道,又有什么价值可言?(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