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高处不胜寒为哪般?


标签:
学术论文《论语》《红楼梦》华罗庚文化 |
分类: 文化漫谈 |
学术论文高处不胜寒为哪般?
在所有文章中,我最讨厌看那些高深的学术论文,一个个高深的专业性术语,搞得人头昏脑胀,非常难受。可能是知识浅薄,反正骨子里不喜欢。
每次学校申请一些课题,我们都要查阅许多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尤其是专家们的理论著作,无非是新名词的进一步阐述,经典教育理论的全方位出新,花费了自己许多精力,研究下去,对教学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帮助,甚至看到最后,自己也变得愈加模糊。
如今,我很少关注那些超前式的教育学专著,反而愿意看过去经典的教育学著作,如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卢梭的《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还有世人公认的难懂的哲学著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美学》等,这些书只要静下心来,我们还会或多或少有些收获,尤其是哲理性的故事,本来很难懂的教育或哲学问题因为这些故事的存在令人豁然开朗。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南通市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结束后需要上交一篇论文,不仅如此,还要进行论文答辩。为了写好一篇论文,我查阅资料,围绕一篇论文的荒谬观点进行驳斥,可能是看鲁迅、林语堂等大师的文章太多,时不时会冒一些俏皮话,结果被点评老师狠批了一顿,说这样做违背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没有丝毫的做学问的样子。可以说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写论文也只能机械的描述论点,单调的进行论证,每当写完,自己都不愿意看第二遍了。有意思的是,这些论文,往往只要你肯花钱,总能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被评为什么奖,真的挺佩服那些编辑或者获奖机构的人,他们能够耐住寂寞,每天批阅这些无聊的文字。
也是在那一次培训中,有一个专家吹嘘他的语言学著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在他们的圈子里,名气也有了。据他讲这些语言学著作老婆非常喜欢,尤其是睡觉之前,问其缘故,可以用来催眠,大伙一听满堂哄笑。
不知是什么人作了这无聊的规定,让许多有识之士在撰写论文时痛苦,在读论文时更加苦闷。真正的大师又未必如此。可能名气太大,没有人敢挑三拣四。有人评价巴金的《随想录》,不需要任何技巧就能达到艺术的最高成就,只要你愿意细读就会发现,巴金的《随想录》里的感人故事不少,语言更是通俗易懂,可见,这无聊的规定没办法框住名气大的人,只能令无名小卒痛苦。
至今,初中课本里还有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这篇白话式的理论文章,孩子们一看就懂,无需费劲的讲解,还有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生动的故事让人一看就难忘,不知为什么,一旦写起论文来,就要求端庄起来,不食人间烟火,拒人于千里之外,似乎读者成了白丁了。
我想,佛教凭什么走进老百姓的灵魂,就是那生动有趣的佛教故事,令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喜欢。《论语》到现在,人们还在谈论他,也是因为生活故事融入了不变的真理。目前,刘心武研究《红楼梦》靠什么能轰动一时,无它,研究成果中有离奇的推断,生动的故事,难怪著作等身的红学家们会犯红眼病,联合起来,共同讨伐,成果却很弱为。
鱼儿没有水就没有生命,鸟儿没有天空就没办法飞翔,学术论文不考虑读者那也注定痛苦异常,没有可持续的能量。(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