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把绰号变成雅号


标签:
绰号雅号老师孩子文人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孩子喜欢把绰号变成雅号
昨天,儿子和我在路上走,突然有小孩喊:“黑木耳”,只见儿子很乐意的点头,跟着喊了一声:“加菲猫”,我有些不解,儿子兴奋地告诉我这是同学们给取的绰号。
我明白儿子正在成长,还好儿子跟小朋友关系非常好,因此取得绰号也比较可爱。我非常喜欢阅读《水浒传》,除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之外,更主要的是一百零八将的绰号。记得小时候,为了把一百零八单将的绰号记熟,我宁可早饭不吃,把《水浒传》连环画买全了,泛滥了,那时无论是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还是鼓上蚤时迁……都能在伙伴们面前显摆,感到无比的自豪,甚至给自己去了一个绰号叫“飞天大圣”。似乎绰号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几乎每个人都跟它发生过故事。
其实,绰号的诞生是孩子们自我意识的体现,名字是父母取得,自己没有自主权,小名也是父母取得,自己没有选择权,等到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个体意识,往往开始关注自己的名好了。有些时候,由于父母亲能力有限,名字一般的都比较庸俗,再加上独生子女多,大多数孩子的名字里面都得带父母的姓氏,可以想象,孩子们一定会对姓名重新审视。既然父母取的名字不可随便改,只能用绰号来安慰自己的缺憾。
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都喜欢给自己取雅号,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李白则称青莲居士,苏东坡其实不是他的名字,真名则为苏轼,蒲松龄更有柳泉居士、聊斋先生两个雅号,……到了民国,雅号渐渐被笔名所代替,大伙如果不了解,往往会闹出笑话,如有老师上课问孩子们,孔乙己姓什么,粗心的孩子总会说姓孔,进而问作者姓什么,孩子们假如没有看作者介绍,往往会说姓鲁,这时候老师就会纠正,孔乙己不姓孔,这只不过是他的绰号,鲁迅不姓鲁,这只是他的笔名而已。由此可见,大伙都喜欢自己取的雅号,更喜欢叫别人的雅号,乃至连做作者的真名都忘了差不多了,除非你是中文系毕业的,或者专门对该文人进行了研究。如《石头记》的作者大伙都知道是曹雪芹,其实雪芹是他的号,真名叫曹霑。
作为老师,我们有时会处理一些绰号有关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吵闹不断,无非是这些绰号的低劣性,是其他孩子强加给他的,甚至有些绰号来源于名字,如叫钱凤山,孩子们则叫他三分钱;叫夏剑的,孩子们谐音为下贱;叫杨威的,孩子们谐音为阳痿……这些可是家长所始料未及的。为此,我常常用一堂课进行疏导,讲述绰号与雅号的区别,进而大伙思考,给每个孩子取一个雅号,以便传颂,这样就可以把一些侮辱性的绰号拒之门外。
老师如果被孩子们取了绰号也别一怒乱了分寸。由于我长得有些健壮,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有一次上课铃打响了,来到教室,孩子们还没有从课间缓过神来,突然有孩子喊,“别讲话了,企鹅来了!”整个教室一片尴尬,那个孩子更是脸红到脖子,我并没有大声训斥,其实训斥,孩子们也不会反抗,只不过说了一句:“企鹅好,就像英国的绅士一样文明礼貌,难怪是世界级保护动物。”一场危机顿然化于无形。后来,该孩子在日记里还以《可爱的企鹅》为题表扬我的大度。
我想,只要每个老师及时的引导孩子把绰号变成雅号,宽容的看待孩子给自己取的绰号,师生之间一定会更加和谐、文明。(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