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一首歌

(2011-05-16 18:16:12)
标签:

设计师来华

时尚

分类: FashionTalk
http://s13/middle/624d5a5bga361f359543c&690
在CCTV三套,有一个红遍神州的节目“同一首歌”,每一期节目编导们都会带着一二三四线的歌手走遍祖国各地,献上演出,群众们也被这些或大或小的腕儿们震撼到不行。而这几年在中国时尚界发生的令人兴奋的种种大事,也颇有这个节目的神采。

人是一种很容易激动的生物,真的。即使时尚界“高高在上”的人们,在看到四大时装周名单里的“大人物们”最近扎堆来中国也不例外。这一切就好像“ 同一首歌”一样,大牌深入民间,与民同乐,瞬时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到真的以为自己和时装之都零距离。当年,Karl Lagerfeld和John Galliano就率部来华发布,然后Prada、Diane von Furstenberg、Burberry、Dsquared2频频在中国露脸,Dolce&Gabbana那两位先生甚至来了两次。我们一开始总是异常激动,到处打听大牌们都会搞出什么花头,带来什么货色,然后对走秀上的每一件衣服都煞有介事地瞪大了双眼,即使已经在图片里见过了无数遍。在after party上,见惯世面的大伙也争先恐后地和设计师们合影、要签名,然后发微博,像个小粉丝一样尖叫着:“我和传说中的某某某合影啦!”当一切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才回过神来,他们并没有拿出多少有趣的新鲜玩意,我们的生活也并未因此升格至位列仙班,所有一切的平庸和无聊仍将继续,而且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下一个设计师的到来可能让我们有点提不起精神。谁让我们在上一场的派对里把精力用光了呢?

我的朋友FreshBoy称这种现象为“走穴”— 也就是“同一首歌”栏目的本质。当许多人都鄙夷节目里那些普通人为了几个明星就激动不已、没见过世面时,其实我们也不免跌落至这个“明星光环”的陷阱。那些设计大师的名字实在太过金光闪闪,他们在我们心里的地位如神一般,被顶礼膜拜。当他们露出有血有肉的真身时,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我们也无法按捺住自己的激动到窒息的心情,做出一些失态的事情来。比如我的另一位朋友BoyGray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时装编辑,但是在采访Kim Jones时,就紧张到把一杯水泼洒在他面前。这与“同一首歌”上那些欢呼雀跃的歌迷们并无二致。设计师们也和大家勾肩搭背,忽然让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过于亲近,而失掉了明星的光环?只有川久保玲在活动上依然口风紧密,惜字如金,保持着尊贵的女武神的地位。

久而久之,在设计师密集来华的轰炸后带来了审美疲倦,我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们蜂拥而至的背后还隐喻着“走穴”的另一个层面。大家开始思考:设计师究竟来中国干什么?显然,中国这块蛋糕太香,全世界都能闻到,中国这块蛋糕太大,谁也舍不得放下。如何“优雅地”吃到其中的一片,品牌们打起了精明的算盘。首先,你必须显示出“很想吃”的诚意,因此设计师们不畏舟车劳顿,千山万水飞来中国显得很有必要。因为,中国的媒体和消费者吃过了不错的“鸡蛋”,也很有兴趣见见这些鼎鼎大名的“下蛋母鸡”。其次,你必须避免看上去像“饿虎扑食”,避免太过商业化的炒作和输出,以一种得体的姿态来掩盖背后的商业目的。办秀是展示自己的工艺和风格,而打着文化牌的展览则是输出自己的底蕴,潜移默化地暗示消费者“我们是有内涵、值得购买的品牌”。直接仗着财大气粗、疯狂开店这一套简单粗暴的扩张方式显然已经过时而且不够档次了。最后,你还必须特别奉上一些新鲜刺激的玩意,多一些令人兴奋的high点。专门为中国推出的限量系列都有点赤裸裸了,不如把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众乐团带来中国,突显品味之余,还暗合了时装媒体们“我很文艺”的自我暗示。于是,Prada拉来了Pet Shop Boys,Burberry带来了Keane乐团,这一切就更像“同一首歌”的现实版本了。

在与大师们时间有限的采访里,我们无一例外地被告知“我很喜欢中国,中国人很时尚,中国一直是我的灵感来源”。但千篇一律的回答不免让人怀疑其中的真实性,因为我们很难和他们深入地攀谈他们到底对中国有多了解,具体喜欢中国的哪些细节。因此,我们不免开始惆怅地缅怀起很久以前来到中国的时装设计师,如Pierre Cardin、Yves SaintLaurent,他们的态度让人觉得真心实意,没有沾染到过多的商业尘埃。我们也开始怀疑,他们造访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意义?在密集的行程里,媒体只能见缝插针地问几个问题,缺乏足够的交流,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分清了Dsquared2两兄弟到底谁是Dean谁是Dan。即使那些讲座,也并没有让我们悟出什么时尚界的究极真理,此前Anna Wintour来华讲座上的问题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而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蔓延在巴黎的小道消息几小时之后就成为了上海时尚界的热门谈资,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必要他们非得在中国接受媒体的采访。难道这与我们在WWD上看到的访谈有什么两样吗?

然而,最近的消息说Giorgio Armani和Alber Elbaz飞往中国的行程已被取消,我们不禁想知道这背后的原因。Armani老先生是否因为年纪过大而折腾不起那些年轻的摇滚乐团的玩意?Lanvin是否觉得市场重心依然在欧洲,就算大张旗鼓地来华宣传,中国那几家数量有限的店铺销量也不会有什么起色?当然,即使这样,设计师们来中国欢乐献唱“同一首歌”的主流趋势还是会继续进行下去,只不过我未必会像之前那么热情高涨。如果说还有谁能让我特别兴奋的话,也许把Martin Margiela真身请来中国是个不错的主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