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土耳其寻味古国之旅,一场无言的世纪性较量

标签:
寻味古国土耳其蓝色清真寺文化比较出境游徐振亚摄影旅游旅游 |
今天的行动方案很简单,直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可的文化遗产——伊斯坦布尔的老城,这相当于到了北京就直奔二环内的故宫、景山、北海。这是整个古城都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圈点下来的个案之一,能享受这个待遇的地方不多。只是中国人太勤劳,还没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眼看清这块中华文明的结晶疙瘩,已经很大程度地旧貌换了新颜http://s15/middle/624d4e1dgba1b010710ce&690
一查地图,知道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介于欧亚大桥和新皇宫之间的山坡上。住视野好的地区是要付出高代价的,山坡上没有任何公共交通,自己没有代步工具的话,上下山只能考验体魄。幸亏路边还修有台阶,走山道经验不足者还不至于有危险。没想到富有的居民们所选择的实际生活环境尽然如同山民,这好像不是中国传统富有阶层的选择。品尝完土耳其富有阶层的生活环境后,在山坡下的路口上立刻就见到兜揽生意的出租车。
土耳其的出租车大都是黄色的,非常好认。因为昨晚已有经验,知道必须自己说价,所以事先已拟了个心里价。土耳其人在价格上似乎不十分计较,也会争取一下,但很容易成交。获得公认价格也不难,土耳其人坐出租大都也是自谈价格,所以能告诉你这个大致价格的候选人很多。车上也有里程表,也有人愿意打表。是打表还是自谈价格是根据司机和顾客的意愿,没有明确规定。http://s13/middle/624d4e1dgba1b064f49fc&690
没想到这次司机决定按表走。出租车一直沿着昨晚的路带我们穿过金角湾,沿着海峡边绕过皇宫,右转进入老城区,来到索菲亚大教堂门口。这一带实际是在山坡的顶上,共有三大景点:老王宫、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索菲亚大教堂在中间,背后是王宫,门对面是蓝色清真寺,两座建筑面对面,中间是几个足球场大小的花园。
如果说先前对土耳其还算有所了解的话,最排得上号的就是知道这里有个索菲亚大教堂。这是西方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据说苏丹穆罕默德在进攻君士坦丁堡之前就朝思暮想地想进驻圣索非亚大教堂,当他美梦成真时更是对这个建筑奇迹爱不释手,也正因如此,这座异教徒的建筑才得以全身保留http://s5/middle/624d4e1dgba1aff59f304&690
如此强盛的东罗马帝国的都城自然少不了精美豪华的王宫,倒是蓝色清真寺是后来看了材料后才得知。现在三个景点并列,立即参考了有关旅游介绍,最后决定听从他人之劝,先去最远的蓝色清真寺。我们来得并不算晚,但这个大花园里早就挤满了一堆一堆的游客,大巴士还一车一车地往这儿拉人,热闹得不比中国人山人海的名刹古庙逊色。大花园里有石块小道,大片的草坪种了一片片各种颜色的郁金香。路旁有些树,但并不起眼,根本无法同中国名胜古迹前的参天古树相媲美。一边赏花、看树、看热闹,一边向蓝色清真寺走去http://s10/middle/624d4e1dg7902b3410a29&690
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阿赫迈特清真寺(Sultanahmet Mosque),很难记的名字,要不是有蓝色清真寺这个好绰号,恐怕伊斯坦布尔的前几号景点也挨不上它。来之前就查过资料,它得了这么个浪漫的名字是源于寺内共用了21,043片蓝色的伊兹尼克(Iznik)瓷砖装饰,而寺本身是用灰白色大理石修建。所以蓝色清真寺远看并不蓝,而有点灰蒙蒙http://s9/middle/624d4e1dgba1b01b67de8&690
蓝色清真寺建于1609年,那时这座城市已不叫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灭了东罗马这个最后的堡垒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原来东正教的大本营也随之变成了伊斯兰教即回教世界。信仰不同,建筑也有差异,穆罕默德二世当年没有舍得把索菲亚大教堂给拆了,只是改装了一下就当作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用——这算得上人类史上罕见的宗教宽容。可一百多年后的苏丹阿赫迈特还是下令修建正宗地道的清真寺。不用说是为了表示对伊斯兰教的虔诚,据说也是想和麦加的殿堂媲美,不排除和索菲亚大教堂较劲。工程是由回教优秀建筑师锡南的高徒迈赫迈特·阿加(Mehmet Aga)担任;地点在索菲亚大教堂对面,原来罗马的赛马场上,于1617年竣工。
既然这里有两种宗教文化较量的因素,我们也不妨把两者的硬件拿来对比一番,再参考一下当今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Piazza San Pietro)和罗马建筑奇迹万神庙。http://s9/middle/624d4e1dgba1b09387cc8&690
蓝色清真寺在时间上比索菲亚大教堂晚建了一千多年,其基本造型明显参照了索菲亚大教堂,可从主要尺寸上看,如拱顶的高度和直经并没有超越,不知这能否算是没有明显的进步。但在外部材料上明显胜一筹,清一色的灰白大理石贴面,而一千多年前的索菲亚大教堂还有许多地方都是用破砖碎瓦糊起来的。所以站在中间的花园里向两面望去,应该说是蓝色清真寺更惹眼,也确实有许多旅游书都把蓝色清真寺放在伊斯坦布尔的首位来介绍。或许这一点能算是胜过索菲亚大教堂一筹,也算是没有辜负苏丹阿赫迈特的初衷。http://s16/middle/624d4e1dgba1b06f81a3f&690
曾看过一些表现这片山顶的照片,好像最被打动的还是以蓝色清真寺为背景的视角。可能是索菲亚大教堂不上相,也可能需要在一个比较高的视点方能表现出索菲亚大教堂的韵味。当然也可能与建筑的造型有关。蓝色清真寺的中心大拱顶的尺寸虽不那么巨大,但它四周紧嵌着四个尺寸不小的半圆拱顶,还高低不一地围了一圈30个小拱顶,这些圆顶层层升高,向最高最大的中央圆顶聚拢,使得建筑庞大且轻巧,极富立体感且谐调,再由角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尖塔(宣礼塔)拉出鲜明的轮廓,这造型真让人想不出还能有什么加减。http://s4/middle/624d4e1dgba1b08b63703&690
严格说这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可它却成了伊斯兰清真寺的经典造型,甚至印度的泰姬陵都能看到它的痕迹。看来这里的建筑师还很能变通,很懂得古为今用基(督教)为伊(斯兰教)用的道理。当然,把拜占庭的教堂风格改为伊斯兰清真寺不只是换个名称说说而已,也有其实质性物化行为,就是在建筑四周竖立四根又高又细的尖塔。这件事是在改建索菲亚大教堂时完成的。中间一个大圆拱顶,四个角上立着四根宣礼塔柱,成了清真寺的经典造型。
这角上的宣礼塔不是纯装饰,有其实际用途,就是向全城百姓宣礼。穆斯林做祷告不像基督徒只有周末去教堂,而是每天都要做那么几次。这每天祷告的时间并不是个人随意,而是全城统一,就像文革时的早请示晚汇报那样都是集体行动。早年没有电视、广播,统一得靠嗓子喊出来。这宣礼塔上三个朝外的方向都有阳台。每天一到钟点,阳台上就有人向全城百姓呼喊(宣礼)。很遗憾现在这个传统活都由广播、电视替代了,所以没能看到这宣礼塔的真实使用情况。宣礼塔的功用已被现代化替代,但这个建筑造型已定格为经典,成了清真寺的一大特征。http://s9/middle/624d4e1dgba1b081e4338&690
作为清真寺的经典作品,蓝色清真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两个宣礼塔。一般的清真寺四个角有四个宣礼塔,而它却有六个。据说这是所有清真寺里的唯一。不知这个唯一究竟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倒是那些宣礼塔上的阳台的数量有一点说法。6个宣礼塔中的4个各有3个阳台,余下的两个各有2个阳台,一共16个阳台。据记载,阳台数目原为14个,象征着当时的14个亲王。后来又加了两个,加入了耶尔德勒姆·巴叶兹德(YildirimBayezid)的两个儿子:埃米尔·苏莱曼(EmirSuleyman)和穆萨·切莱比(MusaCelebi)。这些细节对观赏者可能没有太大意思,可这多出的两根宣礼塔柱的确使得蓝色清真寺看上去比别的寺更是热闹。这清真寺一旦看多了真是很难分辨出区别,就像中国的大雄宝殿哪家都差不多,就唯独这六根宣礼塔柱特别亮眼。http://s10/middle/624d4e1dg7902b42d76d9&690
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我感觉很能增加对人类自身的敬意。人有时候会不太可爱,但有时候也能建造出如此可爱的作品。人大概就是这么既可憎又可爱。如此漂亮的建筑,不要说会让我们人对自己有几分敬佩,恐怕上帝也会对人类刮目相看。
蓝色清真寺是个寺院,不仅有寺,还有院,有石头围墙,共有八个入口,分布于寺院的三个方向。走进围墙就是个不小的花园。在花园里稍微绕了一圈,发现他们没有花太大力气打理这个花园,大概是怕喧宾夺主,也就顺从主人之意快快穿过庭院,见到第二座大门。http://s8/middle/624d4e1dgba1b0a3c0a77&690
走到这个门外,见有一排很长的自来水龙头,差不多每隔3米一个铜制的水龙头,足有二十来个,前面配有一尺见方大理石的小方凳,凳面是一寸多厚的木板,整体看来是一个颇为壮观的盥洗长廊。其用途在埃及时就知道:净身(Ritual Ablution)。可能主要是洗手洗脚洗脸。这个传统似乎很人性化,不过没见有人使用,一个非常实用的设施成了摆饰,估计是游客过多的缘故。在埃及的清真寺里曾见到不少穆斯林在用水。
让人感叹的是这水源。这是座罗马古城,罗马城市曾经遍及整个地中海周围,现在到处还都能看到遗迹,风格都十分明显并一致,巨大的石料建筑和总离不开的那个几个经典造型:剧场、澡堂和高架水道。这座罗马城的剧场和澡堂不知哪儿去了,但高架水道还有部分保留。这座山城三面是海,淡水是从后面的色雷斯几十里以外的地方用高架水渠引入城里,这跟中国太行山上的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差不多,是一条人工天河。从几十里外用高架水渠把水运到这豪华的铜制水龙头里,在当年享受这待遇,恐怕不亚于现代人用巨大液晶银屏观看好莱坞大片。可现在这座位都空空如也,似乎已没什么人愿意享受这份清福。人世间的所谓福分竟然有如此的时间性,保不准哪一天人们也开始嫌坐在大液晶银屏前看好莱坞大片土得掉渣。http://s5/middle/624d4e1dgba1b0aa298f4&690
进了门才发现自己走的是边门,左面是寺庙,右面是院落,两者完全用石头连为一体。石头院落周围都是高大的拱形长廊,中心部位除了用于洗礼的喷水池以外,空无一物。一接触到“墙”,就开始和大理石打上了交道。建筑师把大理石当作了水泥用,地上、柱子、墙里、墙外尽是大理石,很是让人体验了一番石头的品位。在印象中,如此规格的清真寺在埃及开罗没有见过;在新疆喀什更是大不相同了。这些精美的石头很耐看,但还是耐不住对寺庙室内那片蓝色的好奇,就立刻往大厅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