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山谷中,数家无助的留守者依然与那座老屋为伴,守侯着那棵树那眼井和那段旧闻。
济南彩石镇稍近村,与其他的村落一样,也期望着搞些旅游开发,缓解一下山区的贫困,他们有自己的故事,希望用他们知道的一点传说来吸引城里人,“降龙木”和“高家大院”成为了重头招牌。
http://s3/middle/624c5729h794401189e42&690
一棵大家叫不上名来的大树,以及旧日里章丘县西关高姓大户人家的一处别墅,都被渲染上神秘色彩,慕名而来的人们不暇思考,也跟着一起沉浸在当年穆桂英的法宝,和高家藏宝地窖的神往之中。
在杏花绽放之前,我们到达那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小村落,几个妇女正在落日的余辉里推碾,那棵神奇的“降龙木”正被新砌的高台耸起,黛色如铁的枝干尚未从严寒中苏醒,五月的花期才会是它最神采飞扬的时刻。这其实是棵流苏树,当地确实少有。它白色碎条状的花序,有时会用来描述同类形状的穗头,就叫“流苏”。它是木犀科的植物,和南方的桂花同类,而北方同类的植物大都是大型灌木或小乔木,比如连翘,丁香等等,象它这样可以长到合抱之树,不可不另人称神了。大树的上方山坡还有几棵小树,应该是它的子孙。
或许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另外那棵巨松,向西不远有处方池,上有高台,象是一处庙宇的遗址。一眼石井边,巨大的松树象是华盖,它的造型更象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是高人的大手笔,从容而质雍,而让整个山村充满隐逸的气氛。
村民们都知道,最初他们的祖上都是章丘城里一位高姓财主的佃户,高财主曾经在这里修建了避暑山庄,就是如今那座破烂不堪的院落,还在当年的地窖里藏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可以说这个村落的由来,全是因为财主在此建了山庄,财主的名字叫即霞,那么他究竟是谁?
研究者从史料里找到了他,清末章丘县里曾经的首富,后来闻名全国的“东方商人”孟洛川的亲舅舅,有钱有学识又急公好义的旧乡绅。他带领乡人自保,构筑圩子,打过捻匪,保护过彩石乡的房彦谦墓,修桥补路无数次,是名闻乡里的又富又仁的“活雷锋”。
既然这座山庄是他曾经修造,那么这里除了传说,一定还会留下其他什么遗迹,我从村北所谓“出泉口”的一座类似山门的旧台上,发现了线索,那里有四棵巨大的侧柏,说明它年代的久远,台子的墙面上嵌有两方石碑,一者上有几个大字:“石泉山谷外口”。注释的小字有些模糊,大概内容是:“此谷系登岱稍近之路,谷内山庄故名稍近,今石井五,源泉
可济一方之汲饮,因易名石泉山焉----。同治乙丑孟秋,中牟唐景长题。”时间即同治四年(1865年),解说了该村叫“稍近”的原由,只是因为经这条山谷到泰山,是附近稍近的一条道路,在1865年前段日子,新砌了五眼石井,改称作“石泉山谷”,这个地方就是它的外口。题记者是河南中牟人唐景长,无考,或许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另外的一处碑刻,是造桥碑记,字迹要清晰的多,落款就是“即霞氏”了,大概有关当年这位著名乡绅的文字书迹不多见,特费些笔墨,为研究者提供史料。
《水洊桥记》:“此地乃山水汇流之区,日远年深,遂成沟壑,每值雨雪水涨之时,行者苦之,余初至此,尚堪跋涉,而十余年来竟为深谷阻滞之患尤甚,则建桥之举孔殷矣。癸亥冬,与众公议创兴桥工,工成遂以水洊名焉。但恐年代久不无倾
之虑,兹于桥边引流种树厪为行人休息之所,即可籍为重修桥路之资,谨将所捐基财以及附近零地,统归于公而勒诸石,使捐输之家世世子孙不得谓为己有而废公工也,因缀数言,以为记。孙云强捐桥基一所,地二大分余,东自桥角至西十步为界,北至沟崖上一步为界。王光祖暨姪相捐水沟一条,沟西地数武,东至水沟东崖,永继堂高捐资伯缗南堰下尖地一角,,东西与孙王家为界。与事,王光祖,张美,孙元庚,术宝镜,高兴仁,高学俭,王相,张崇屔。石泉山主人即霞氏董事并题。同治肆年秋七月谨记。”(洊,音jian,意为水荒)用印是“即霞氏”和“赤城印信”。
高的题记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信息,高并不是最早居民,但到同治四年时,已经在此经营了十余年,那么山庄就是1850年前后建造的,应当是享受型的避暑休闲所用,而不特为防御捻匪,附近周匝山名是“围子山”,带有天然屏障的意味。藏宝所说,对于村民而言,财主家里随便拿出点什么,都算是宝贝了。
与今天的财主相比较,过去有钱有文化的财主更知道享受生活,他们也知道“为善最乐”的道理,在消耗自己财富的过程里,换来了生前身后名;和过去的财主们比较,今天的财主依旧很贫穷,比如“仇富”与“炫富”的事例,就表明是财富分配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而对于资源性财富和人力资源的掌控,尤其是对文化资源的消费而言,今天的财主们更加是望尘莫及。
忙于建设中小山村,未来必定是旧貌换成新颜。一切曾经的故事,也许还会重演,为营造每个人心中的世外桃源,谁都会精心打造一番,而与当初不同的是,其结果最多也就算“为赋新诗强说愁”罢了。
清光绪《章丘县乡土志》卷上之《耆旧录》载有:
高赤城,字即霞,国学生,援例授兵马司副指挥城工议叙员外郎防堵,晋四品衔。为人开豁,有志略。咸同之际逆匪扰乱,先时附城无圩,咸丰十一年倡捐修筑,圩将成而贼至,率集乡众守御,先后两被扰,全活数万余家。县南锦阳关为古长城遗址,同治五六年间,捻匪自南来,乃先事营筑防堵,又率乡众守邹平之哑妇口,以故贼匪未得阑入,邑境得免于难。居恒急公好义,若城垣、河道、学宫、祠宇、书院中讲堂号舍皆其首议出资而力为之者也。其他济困扶危、有裨风化之举尤不可枚举。邑人之识与不识耳其名者无不爱之敬之推许如一也。同治十二年卒,乡人称为端敏先生。
http://s1/middle/624c5729h7944020ead00&690
高家旧居
http://s7/middle/624c5729hbca815abe046&690
http://s7/middle/624c5729h7944023a8be6&690
http://s7/middle/624c5729hbca8174d4c56&690
http://s5/middle/624c5729hbca818557e54&690
井边古松
http://s13/middle/624c5729h79440281297c&690
被保护死的另一棵古松,被孩子们恶搞的名称
http://s5/middle/624c5729hbca819f190b4&690
并列的三眼古井(石泉)
http://s6/middle/624c5729hbca81ac72235&690
高赤城题记
http://s14/middle/624c5729hbca81b7820fd&690
唐景长题记
http://s11/middle/624c5729hbca81c5f33fa&690
外口古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