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么刻薄,你会好过很多

标签:
杂谈文化刻薄生活情感 |
分类: 杂文杂谈 |
与一位姐姐聊天,我说我喜欢读些小文章,不太爱读特别长的小说类,偏爱短片或散文类的,像张爱玲写的一些作品也觉得不错。原来这位姐姐很喜欢张爱玲,是喜欢她这个人还是作品不清楚,可她问我怎么看张爱玲。我没有直接去评论张爱玲这个人,我说挺有才华的,写东西的风格我挺喜欢。她说你不觉得她刻薄吗?刻薄,看怎么去理解,因为她的文字里太多血淋淋的现实,因为她把人的内心剖析的太深刻,还是因为她文章里的故事总那么悲情。我不想用刻薄来评价她,也不想用太多我个人的感情色彩去评价张爱玲的人,因为我不是她,她有她的人生感悟,有她的经历 ,有她的生活方式,有她想要追求的东西和生活。我没有特别喜爱张爱玲这个人,我仅仅喜欢她写的一些东西,喜欢她写作的一些风格。姐姐显然对我的回答很不满意,因为她觉得我并没有什么看法和感悟,说是通俗点,我压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说既然说是喜欢,怎么会对她就那么点评价。每个人对每个事物的看法不一样,有些人追星,就喜欢某个明星,只要是那个明星唱的任何歌,演的任何作品,都喜欢,甚至是痴迷的程度;有些人爱某个作家,只要是这个人的作品都觉得好,都喜欢。记得以前一个老总跟我们开会说,你们的职业生涯规划里,就得去找一个你的偶像,去学习他,甚至激励自己要成为他。对此我是不认可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去学习别人的优点,甚至在某一个阶段去模仿他们,但是为何要成为他。
我的确没有特别特别喜欢的明星,也没有特别特别喜欢的作家,也没有想要成为他的那么一个偶像,当然我并非觉得我自己才是最好的,而是我觉得每个好的东西都值得我去欣赏,就像我养花一样,好看的花我都喜欢养,我没有特定的只喜欢百合或是玫瑰。所以好的文章,有趣的,我认为有意思的都喜欢去读,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作者写的。 也许我就是这么没有原则的一个人吧,人越长大,就越不想把自己束缚在一个框框里。朋友一起吃饭总爱问一个问题:你爱吃什么,我总说:随便,都可以。美食那么多,为何一定要爱某一种;天下文章那么多,为何一定只爱某个人的;优秀的人那么多,何为不每个都学习一点。
有时候人们总对那些有着某一特定爱好的人刮目相看,比如收集叮当猫玩偶的人和只要是可爱的玩偶都收集的人,人们总是会觉得只收藏叮当猫那个人更值得佩服,因为那样才显得这个人有特色。收集叮当猫的人是有特色,而只要是可爱的玩偶都收集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收集破烂。也许吧,有特色才能容易被人记住,所以人们总希望自己身上是带着标签的,而且是好的标签。所以甘愿平平淡淡的人,越来越少了。中国的电视剧或者是书,都喜欢带有英雄色彩,各种的抗日神剧那就不用提了。
我说《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角色演绎的很好,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姐姐很快反驳了,表情严肃摇着头跟我说:他们没有自己的小世界。我明白她的意思,文革那个大环境里,哪里还能有自己的世界,可我想表达的是,文革是大环境、大世界,所有人都在其中,那是历史,无法改变,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受到压迫的。可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例外,所以才有了自己个人的小世界。虽说看电视剧的感受比看书的感受差一些,但就电视剧版本来说吧,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玉亭两口子,虽为小人物,但是却刻画的淋淋尽致。苦日子但是也过得风生水起,妇女主任那也是官,同样她认为有自己的价值,自我感觉挺良好。这怎么就没有自己的小世界了呢。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可是如今是和平年代了,咱们80后这一代就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吗?同样也有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跟人之间的投缘吧,有时候从不认识的两个人,只需要说上几句话就觉得是多年的朋友,因为在那一刻,或是在某一方便,恰好你们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经历一致了。
我不想把我的生活过成等边三角形,更希望可以是圆形,但是这不代表我做事不严谨,无原则。我希望可以对自己不那么刻薄,对身边人,对身边事,也不那么刻薄。大自然是大家共享的,希望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可以有自己的小世界,那样人才能活得更轻松些。其实对谁都别那么刻薄,你会好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