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也译为神入、同感、同理心,是由“来访者中心疗法”创始人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所阐述的概念。关于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的感受,或“换位思考”。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另两个是真诚(Genuineness)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罗杰斯有这样两段话很好的解释了“共情”一词的内涵:
1.“咨询师要尽自己所能进入来访者内心的参照系统,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看世界,看来访者犹如他看自己一般。透过这种做法,咨询师一方面可以放下自己所有的成见,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这种共情传递给来访者。”
2.咨询师应该“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宛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但是却决不能失去‘宛如’的性质。”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用唐诗中的两例来说明一下共情的特征和魅力。
先来看一看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诗中叙述了曹霸的家世、人品,杰出的书画才能,特别是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匠心独运的非凡造诣,以及诗人对他现在贫困潦倒的愤懑不平。
其实,从诗中亦可读出杜甫本人的身世感慨。杜甫亦出生于名门之后,只不过到他这一辈开始潦倒没落了。此类似于诗中所说曹霸系魏武帝曹操之后裔,而现在是平民百姓之身世。曹霸书画双绝;杜甫诸体兼工,集中国古典诗歌之大成。但两者皆命运坎坷,颠沛流离。两位文化巨匠又都是品性高洁:一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名家;一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杜甫草堂”题联)的“诗圣”。
正因为上述诸多相同之处,加上杜甫的深刻体验和妙笔生花,使得他能够写出被冠以“七古第一”的《丹青引》。其中的真情实感,想必读者自能细细品味。在诗歌的最后部分,杜甫感慨道:“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这既是对曹霸的深深同情:想不到名冠一时的画坛巨匠,沦落到要以替路人作画谋生的地步;更是对与曹霸有相似经历的自身的遭遇表示不平与共鸣,杜甫自己也是“彩笔昔曾干气象”,即是曾经上书皇帝议论时事之人,如今却是“白首吟罢苦低垂。”(《秋兴》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
不仅如此,杜甫还联想到具有同样贫穷困顿经历的圣贤名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他们虽身后留名,其实生前大都坎坷落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的品质,实际上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孟子就曾讲过这样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其实也是一种“共情”,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在另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杜甫也充满深情的感叹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在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中国诗坛,杜甫被尊为一代“诗圣”,是当之无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