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上海又是一个高温日。我原以为类似2013年这样连续一周以上天天发布橙色甚至红色高温警报的机会并不会太多,没想到今年刚入伏就连续创下连续高温日、最高温(40.9℃)等多个记录。在这样一个周末,我也实在无力跑出去拍照看展,唯有和家里领导一起躲在家里“孵空调”。但即使如此,体胖容易出汗的我每天也还要冲凉好几次才能觉得清爽。
通常,在洗澡时我会用手机播两段郭德纲的相声解闷。我家领导对于我的这个习惯很是不解,她平时乐于在浴室里放点歌什么的,在跟我听了几段郭德纲相声后表示有些地方听不懂,即使听懂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好笑的。她不理解我为什么有时候会因为很简单的一句话就乐不可支——“笑点太低!”这就她对我的评价。
在微博上也常看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有人说相声是“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也有人认为相声只能算是民间技艺根本不能算是艺术。
身边有不少朋友对相声表演不太能接受,至于说郭德纲相声低俗无聊之类的话更是不绝于耳。当然,也有很多相声爱好者和“钢丝”听不得这样的评价,总要反唇相讥“你们不懂欣赏”或“生活没有情趣”云云。
https://wx4/large/624bf73fgy1fhsytwkjikj20go0jo40f.jpg
其实无论是否喜欢相声,是否会被郭德纲的相声逗乐其实完全是很个人的事情,既没有必要上升到艺术品味高度,也无需和个人生活情趣相关联起来。喜欢相声的人很可能也欣赏其他艺术形式,而拥有不错的鉴赏品味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只能“阳春白雪”。
记得郭德纲自己对这个问题就非常洒脱:他多次请求大众别对小剧场里的相声演出要求太高,相声并不一定能起到“教育大众”和建设精神文明的作用,只要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能逗大家一乐就已经足够。
其实,我觉得是否会喜欢相声这种表演形式,甚至是否能“听懂”相声也和个人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我家领导常抱怨说“听不懂这相声”,这并不是说她不能听懂演员在说什么(毕竟北京方言和普通话还是很接近的),而是她没法“get”到相声里某个包袱的笑点,不明白凭什么这句话就特别可乐。
我之所以喜欢相声,其实主要是因为我相声听得早,听得多。记得从读小学开始,我每天吃晚饭时就必定会跟着老爸听两档广播节目:一是《滑稽王小毛》,另一个叫做《说说唱唱》。这两档节目是连续播出的,前者是非常著名的系列沪语广播小品,造就了当时上海滩最著名的滑稽演员王汝刚(周立波那时还寂寂无名没有出道);后者则是一档综合性的曲艺节目,通常会播放包括北方的相声、小品和本地的独角戏、上海说唱等。于是,一边吃饭一边听相声就成了我的生活常态。
等上初中后,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近,每天回家吃午饭时我还会听一档叫《歌声与笑声》的综艺广播节目“佐餐”。当然,其中播放的歌曲我是没有耐心听的,唯有那些反复播放的经典段子比如侯宝林先生的《醉酒》,马季的《五官争功》,姜昆唐杰忠的《虎口遐想》和牛群冯巩的《领导冒号》才是我的最爱。此外,记得当时语文课本里还有过刘宝瑞先生《连升三级》的脚本,这些经典的段子每一篇我几乎都能做到倒背如流,张口即来。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从小听到“熟极而流”的段子做底子,我才能做到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同事一样能够毫无阻碍的欣赏相声、评书等北方曲艺并懂得它们的笑点何在。
如今,我并不奢求家里领导能和我一样喜欢听相声。不过,她偶尔见我从浴室出来还在那边咧着嘴笑,就忍不住过来让我给她解释一番。有时候即使我详细解说她依然会觉得“这好像也没有多搞笑啊?”,但有时候她也会好像听明白某个包袱的可笑之处,于是便在一旁跟着微笑。此时,我便心中大慰:啊!总算不枉费我费了半天口舌!
不过,后来我才明白,当时她微笑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你开心就好...
————
https://wx4/large/624bf73fgy1fhsyuexypsj20m80xcgp4.jpg
附一张小刚度的近照。奇怪,我家小刚度虽然毛茸茸但并不喜欢进空调房,平时只喜欢在客厅的地砖上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