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小学生语文学科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011-08-29 08:37:44)
标签:

杂谈

把握规律,实现良好行为“被动”向着“自动”的转化

——谈小学生语文学科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好的习惯,常常可以成就他美好的一生,相反一个人坏的习惯,往往会毁掉他的一生。不是小题大做,也不是危言耸听。有一首小诗,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丢失一个钉子/ 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 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 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 亡了一个国家。

这个著名的故事出自已故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他1485 年在波斯战役中被击败。

学习中,失去了一个好的习惯,就像失了一个马掌钉一样,会发生连锁反应,后果往往很严重。失了一个好习惯,往往会损失一位英才。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天资聪颖的孩子,毁在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下。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 与智力因素相关,80% 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良好习惯要从小抓起。

那么,小学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

一、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年级的培养重点:

一年级:1.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认真写铅笔字;2.自己收拾书包,爱惜学习用品,保持书包内文具、书本整齐干净;3.合理利用早晨到校后到上课这段时间,组长收作业、检查作业,其他学生背诵老师头天布置的预习,或是要求背诵的古诗、成语等内容;4.课前准备好课本文具;5.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主动改正平时作业中的错处;6.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上课善于发言。

二年级:1.勤于朗读背诵,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2.勤查字典,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3.建立积累本,模仿课文中的词串进行习作,随时记录自己看到、想到的词语或词串;4.随时积累自己看到、听到的字、词,或记录自己平时容易写错的字,主动纠错;5.积极阅读带拼音的读物,扩大识字量,培养阅读兴趣。

三年级:1.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2.训练正确的握毛笔和写毛笔字的姿势,培养认真写毛笔字、正确使用、爱护毛笔的习惯;3.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四年级:1.有选择地读书,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爱护图书;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向大自然学习;3.做生活有心人,坚持写日记,写出感受,

五年级:1.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2.随时使用工具书,查阅自己需要的东西;3.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六年级:1.从多种渠道学语文,培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2.不懂就问,培养好学好问的习惯;3.勤于搜集资料,并随时纪录在卡片、纪录本或保存在电脑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中了解世界;5.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

二、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确立了目标,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目标还是纸上谈兵。要落实目标,一般要经历大致三个过程:“规范行为——习得行为——内化行为”。

(一)规范行为

规范行为,实际上是指对师生习惯养成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目标的落实,避免放任自流,流于形式。即,在制定各年级预习目标的同时,还应提出具体的操作及评价办法。如低年级:

低学段的预习目标、操作办法及评价措施

年 级  

预习目标  

操作办法  

评价措施  

低  

年  

级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好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四画:一画段儿;二画字儿;三画疑难处;四画好词句儿。   

1.由家长负责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并签字说明读书情况,如果连续两周都为优秀,就可免除签字。  

2.教师检查学生的刻本,全画出来的为优秀,得2朵小红花,只画2项,得一朵小红花。  

“四画预习法”即:

“一画段儿”,就是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并逐段朗读。

“二画字儿”,对照课后生字表将要求“学会”的字,用“O”画出;要求“会认”的字,用“√”画出。这样在读课文时会对这些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

“三画疑难处”,就是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上“?”,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四画好词句儿”,就是指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句。画疑难处与好词句属于提高目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二)习得行为

我们知道:习惯是行为的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某种习惯。我们先来看看专家的理论。

1.人的行为水平理论。

教育专家关鸿羽提出了人的行为水平“四层次”理论。即人的行为层次具有如下特点:

被动性行为(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自发性行为(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自觉性行为(不靠外力,但需内力)——自动性行为(即不靠外力,也不需内力)

小学生的某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要经历上述四个过程。要实现“被动——自发——自觉——自动”的转化主要靠“训练”。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也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如在写字良好书写习惯养成教育上,可以采用“一看、二写、三评、四改”的四步一环的训练模式,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眼察、脑思、身正的良好书写习惯。有位老师每节课前让学生听5至10个词语,每个词语老师只读一遍,学生直接在练习本上写出生词。这实际上也是采用反复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倾听能力。

2.训练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持之以恒。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更需要毅力的。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前松后紧”“一曝十寒”。现实生活中,各种事情纷至沓来,常令我们应接不暇,于是我们许多学校的领导、老师,都被日常工作牵着鼻子走了,往往工作一忙,就把自己几年的学科规划扔掉了。导致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年,当离开了工作岗位或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工作,就觉得自己没有给学校、给孩子们留下点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不良的的工作习惯造成的。我们大多数人工作总是按照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主次来进行。而卓有成效工作的精髓在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

(2)严格要求。

训练要强调个“严”字,做到不见实效不收兵。在此方面实验小学、二附小、渔沟中心小学等学校一直“严”字当头,收效显著。

(3)加强指导。

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需要有效的指导,无论是习字、阅读,还是预习、表达等等。否则,训练只会在浅层次上徘徊不前。

外地一个学校对学生“听”的正确的姿势对学生和老师分别做了三点的具体指导,值得借鉴。其一,倾听发言。当发言者面对自己时,眼睛要注视发言者;否则,就目视前方,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其二,倾听读书。听老师或同学读书,眼睛不能离开课本,在心里跟读,即 “别人读一遍,我也读一遍”。其三,有效回应。听同学发言时,若听懂了对方的话或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若听不明白皱一下眉、做一个苦脸状或者举手纠正都可以。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其一:教师要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你都不听,学生会听吗?其二:不随便重复学生的发言。老师的重复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同伴的回答我们可以不听,老师会把重要的话再说一遍的,听老师的才是重要的。这个误区要避免。其三:用自身素质吸引学生倾听。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

(4)评价激励。

只有训练,没有检查,计划就会落空,因此检查评比必须跟上。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良好习惯养成必须靠内因,因此,检查评比要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案例一:

儿子亨利每次洗漱完毕都把牙刷随手扔在台子上。妈妈对他进行了一番“训导”。

“把牙刷放进漱口杯里!”

亨利很快地放好牙刷,转身就走。

“以后要记住。”

“知道了。”

第二天,亨利把牙刷放到了杯子里,但母亲没有在意。到了第三天,牙刷又出现在台子上。

“亨利!你又忘记把牙刷放回去了,怎么搞的?”

“我以为你忘记了。”亨利说道。

“为什么说我忘记了?”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回去了,你什么都没有说呀!”

由上可见,孩子是非常需要关注和表扬的。当孩子做错事情,需要我们的提醒和纠正,但当他们改正错误,有了正确的的行为,更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肯定,使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行为有信心,并有足够的兴趣去巩固自己的成果,养成好习惯。这是许多优秀家长和老师的成功经验。我们小时候,老师天天把我们所写的好的字用红笔打一个圈。我们每天若是得了许多“红鸭蛋”,数着心里就很高兴,下次写字的时候,就更加用心。若是吃了几根杠子子,心里就不快乐。第二天习字,鼓着勇气再努力地尝试一下,看这次写得如何,若这次又吃了许多杠子,那第三天就不高兴习字了。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评价激励手段,促进学生良好喜欢的养成。(指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等行为习惯也是如此)

(5)活动促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举措。

(6)杜绝“5+2=0”现象。

5天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消失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外,还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助。

(三)内化行为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的:“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会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内化了的,已经变成自动化了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是学校教育最终应该给学生留下的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他是学生未来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三、介绍“优等生10大学习生活习惯”

曾在网上阅读了中学生的十大学习生活习惯,觉得很有推荐价值。有些观点应该是我们一生求知、做事、做学问的座右铭。

1.以学为先。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一心向学,全力以赴,忘我备战。

2.随处学习。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3.讲究条理。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立或指向装好,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

4.学会阅读。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5.合理安排。该做啥时就做啥,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对未懂的内容能多问。

6.善做笔记。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麼问题。

7.作业规范。认真审题,冷静应答,把每次作业当作高考,作业工整,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

8.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一条是重中之重,应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对答案,应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9.学习互助。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10.自我调整。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信心值就不断上升,从一点信心都没有逐渐到有了坚强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通过努力,去想了、去做了。情绪千万不能浮躁,要用良好的方法从容应对。一旦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心情变得非常急躁时,就暂时停止学习,一个人静静地思索,进行心态的调整,不断地在告诫自己——“宁可不打仗,绝不打乱仗”。备考阶段与前期一样,每一天都努力学习,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追求高效每一天,不把时间浪费在焦虑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孩子将受用终生。——习惯就如同一柄双刃剑,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则是成功的绊脚石。学好难,学坏易。这是因为好习惯是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的;坏习惯则像芦苇和杂草一样能随时随地生长。其实在我们生命中有数不清的习惯,快乐是一种习惯,处事态度是一种习惯,做事风格也是一种习惯……因此,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我们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