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残游人物品说岳飞启迪休闲 |
分类: 史海泛舟 |
http://s13/bmiddle/62496910ge20ecaf9eafc&690
题记:
第一种死因:普遍认为岳飞是为奸臣秦桧所害,39岁的英年,便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死于风波亭。到了清朝还有人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第二种死因:死于金人之手,当然不是战死沙场,或被擒杀的。而是南宋朝廷急于和金人议和,金人很害怕岳飞,于是在议和时提出要以岳飞的死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导致赵构无奈,借秦桧之手,杀死岳飞,满足金人的需要。
第三种死因:后来有人更进一步探究其真正的死因,说是导致岳飞死亡的祸魁,是躲在秦桧的身后,使赵宋王朝的国祚延续了150年的那位高宗皇帝赵构。
因为岳飞矢志不移地,要把被金人抢掠到北方的“徽、钦二圣”迎还天朝。他不断高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一点赵构很害怕,本来他就感觉自己的皇统来的不正,要是他的老爸和大哥都回来了,自己真的不知道往哪里排放才合适。这是赵构的大忌,不可触犯的软肋,谁都不可以碰,岳飞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赵构利用秦桧,残害了岳飞。
以上这三种岳飞死因说,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却又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岳飞自身的内在因素。
先说秦桧迫害岳飞之说。导致秦桧对岳飞怀恨的原因主要是:政治抱负不同,主战和主和的根本分歧;岳飞曾阻挠秦桧的晋升;和秦桧亲密的人发生过冲突。
那么秦桧真的有本事把岳飞置于死地吗?这一点就很难把握了。从当时二人的官职地位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史书上说岳飞是被赐死的,岳云和张宪被斩杀。看到“赐死”二字,事情就很清楚了,只有皇帝才能“赐”,秦桧是做不到的。
那就剩最后一种说法了,宋高宗赵构要致岳飞于死地。这才是最可怕的,真要是这样的话,岳飞就难逃一死了。这里也就有必要看看赵构做这事的动机。
在历史上称呼宋朝,往往有人加上“文弱”二字来表达。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宋朝一贯执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换个角度来说,最后导致赵构对岳飞这样的社稷栋梁痛下杀手的原因,必须要从岳飞自身来寻找,才是破解这千年迷案的关键所在。自身的原因更值得人们深思。正所谓“孤掌难鸣”。
岳飞在南宋初期,内镇反叛,外御强敌,对政权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不容置疑。朝廷最初也没有亏待岳飞,实行了真正的“火箭提拔”。使得岳飞从一个普通的小兵,飞速成长为朝廷的纮股重臣,位居三公。可以说赵构开始还是很看重岳飞的,两人也曾度过一段很甜蜜美好的“蜜月期”。
后来如何走向了非要杀之而后快的境地呢,首先是岳飞所秉承“还我河山”的坚定信念和赵构想要偏安江南的治国理念不同。随后又发生了几个事件,导致了最后那场悲剧的上演。
除了岳飞总要迎请二圣(当时徽宗已死,就剩一圣了)还朝,还有一个就是赵构的隐私——无后。赵构原来有个儿子,在一次兵变中被吓死了。
即位的孝宗皇帝是赵构的养子。没有子嗣是赵构永远的心疼,是不允许别人触及的,可岳飞偏偏劝赵构早立太子。赵构当时就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岳飞却不懂。
还有就是在收编“淮西叛军”的过程中,岳飞过于迫切,想要把军队收归到自己的名下,引起了皇帝赵构的猜忌。
在赵构和岳飞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几次岳飞原本应该服从、妥协,或者以更好的方式来正确对应。可他偏偏在这样的时候,数次选择了以请辞的方式来迫使赵构妥协,这又犯了为人臣之大忌。
这样几轮交手下来,在想要偏安江南一隅的赵构,看到议和条件成熟之际。立即想起了开国时的祖训,想起了“苗刘兵变”,想起了“淮西军叛”,想起了岳飞一次次以请辞相要挟,想起了劝解自己早立遗嘱,想起了赵宋王朝中强大的“岳家军”而不是“赵家兵”……
对照“中兴四将”,其中也就只有岳飞一人被杀,其他三人(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在议和罢兵后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终老一生。看来岳飞确实挺可怜的,可只要稍一留心,就一样可以印证:“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
http://s15/mw690/62496910ge20eded0a0ce&690中兴四将
有宋一朝,世大夫是没有死刑的。两宋加起来300多年,被朝廷处死的高官就两个。岳飞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叫张邦昌,老张这人的罪名不是“莫须有”,因为他确确实实做过皇帝。岳飞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他可以说是宋朝最大的冤死鬼。
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对于岳飞的死,他自己有无法推卸的责任,甚至说“自杀”都不算过分。能从这个方面看待岳飞之死,要远比痛骂秦桧的奸诈,赵构的无情,金人的彪悍,来得更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是岳飞用39岁的年轻生命换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无法不在唏嘘之余,感谢岳飞。
不要说英雄,即使是一个最普通的寻常人,在无法有效保护好自己生命的时候,哪怕有再大的本事,又如何能够得以发挥。更不要说为国家,为民族创造璀璨和辉煌了。无法保护好自己的生命,纵然有千万本“武穆遗书”终归是徒然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