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之书摘及感想(26—30)
(2013-04-06 16:34:45)
标签:
读后感日本书摘杂谈中西辉政 |
分类: 书摘 |
26、不要混同“正确”与“高效”
思考要点:“正确”与“高效”原本就是相反的两面,现代文明想要把这方面合二为一的愿望。不过是通过胡乱捏造理论来实现的。
27、掌握效率与精神的平衡
思考要点:要维持组织,必须均衡“支配的效率”与“精神风险管理”,但无需勉强统一两者。保持相反两者的平衡,一个能让两者同时并存的“宰相肚”才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书摘及感想:作者通过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认为现代社会过于注重物质,忽视了精神世界,导致了两者的失衡。有些人的解决之道是将工作和私生活完全分开。于是作者认为出家与经商的交替会产生一种相辅相成的效果。
28、效率的标尺——重质不重量
思考要点: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从“量的效率”到“质的效率”的转换期。我们今后也应该从这个视角来观察、思考问题。
书摘:书里面引用了日本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的一段话,我认为可以为当今中国之警醒:人类的智慧应为造福国家与社会所用,为此,每个人必须建立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架设电线、铺设铁轨、制造蒸汽机……这样的事确实引人注目,但如果不去深入地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有电线、铁轨等不可。就会陷入只为开发而开发的循环。而且,这样还会使人们盲目地羡慕外国的强大,过于计较利害得失,从房屋的构造到小小的玩具,都要模仿外国,进而掀起奢华、相互攀比的浪潮,造成资源浪费。结果,不仅国力日趋衰弱,还会使人心轻易丧失,最终造成国家的腐烂甚至灭亡。日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进入了所谓“失落的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国家的核心——制造业全面溃退,有邻国韩国与其竞争,后有中国的崛起,作者分析了当代日本的出路——重质不重量。因为经历了二战后一直到1980s,人们感觉累了,产业结构也逐渐改变,重质不重量就是提高差异化,要做出只此一家的产品。
29、现代文明已经走到尽头
思考要点:人类受到“物质神话”的摆布,狂热与物质的反常时代必然终结。我们需要以“回归本性”的思考方法,来把握有关人类如何才能生活得幸福的未来时代
书摘:作者论述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以下几个:1、《京都议定书》在美国的波折,一开始美国果断拒绝,但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还有《不可忽视的真相》纪录片在美国上映,美国开始讨论,但是凡事都有惯性,美国虽然意识到“美国梦”走不通了,但是暂时无法停止2、美国登月计划的成功,当时激励多少人探索宇宙的梦想,但是四十多年过去,人类却再也没有登上月球,为什么?非洲国家追求西方现代化,却依然进展不大。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走到了尽头。3、西方现在出现了“逆移民化”,当初千里漂洋过海到达美洲的白人,却越来越多选择离开,到欧洲去。在欧洲的犹太人流向有两大支。一支流向美国,这以前占据多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在欧洲的犹太人选择回到以色列。以上种种现象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西方的现代文明走到了尽头。
30、以“文明圈”的视点看国家
思考要点:文明对人们的思考模式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思考关于一个国家及其国民的问题时,有必要站在“文明”这个高度上来进行。
书摘:作者认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美国学者亨廷顿的看法——日本不属于亚洲文化圈的任何一种,日本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原因。1、日本是一个岛国,但是又不是像英国那样的,从亚洲大陆到日本,特别是在古代那样的环境之下,何其难也。2、日本的风土很独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独特的风土造就了日本民族。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提出。不管大文明圈还是小文明圈,都要对自己的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力求发展出强劲的“文明实力”。只有遮掩,才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不迷失自己的方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