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方言漫谈之四十六:茶油雷群明

标签:
茶油油茶树“茶籽”榨油叫“打油”“茶糊” |
分类: 学术 |
耒阳方言漫谈之四十六:茶油
茶油(ca,阳平-you)是耒阳的特产。据说是被联合国认定的最好食用油之一,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我的家乡哲桥得天独厚,也有幸成为茶油的重要产地,有些地方的油茶树还曾经受到联合国的专门资助。现在,从耒阳方言的角度作一些介绍。
油茶树,我们叫茶籽(ca-zi)树,生长油茶树的山叫“茶山”。它与茶叶和观赏的茶花,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常绿树,一般是初春开花,花呈白色。此时,树上还会长出可当水果吃的“茶苞”(ca-bo),“茶挂”(ca-gua),它们像极了茶籽树的果实和叶子,有人说就是茶籽树的果实和叶子“变”的,有点神秘的味道。
茶籽树的果实就叫“茶籽”,大多在晚秋成熟。这时,人们开始“摘(za)茶籽”。一般是身系篓子(lou,去声-zi),备好箩筐进山,摘满一篓则倒入箩筐,装满一担即挑回家。我们村及附近的南部地带都是茶林密布,而不远的北、东、西三面的“邻居”,我们称之为“坛下古”(tan-ha-gu)住的地方则多是光山秃岭,只盛产枣子(zao,去声-li)而没有茶林。在茶籽成熟主人尚未采摘时,有时会有人来偷,在主人开摘时,他们则会跟在后面“捡(dien,去声)一些漏网的茶籽,我们称之为“捡茶籽”。有时一些品行不端的人也会浑水摸鱼偷或者抢一点。在他们那边“枣里”(zao,去声-li)成熟时,我们这边也会有人去“捡枣里”。不过,“捡茶籽”的多为大人,而“捡枣里”的多为小孩子,我小时候也去过几次。
采回的茶籽一般堆放在室内几天后,再放到禾坪上晒,直到大多数茶果开裂,果肉与壳(ho)分离,然后分开继续晒干。果肉用于榨油,壳则储存作燃料,特别适合做“炭火”(tan-ho,煤炭)的引火材料。茶籽多的人家,茶籽壳自己用不完,会挑到集市上去卖,还颇受欢迎。
榨油叫“打油”(da-you),榨坊叫“油屋”(you-wu)。我家附近的“带子源”村即有一座水力榨坊。小时候曾跟着大人去看了“打油”的全过程,看到茶籽在碾槽(yen-cao)中碾碎(nga,上声-sue),被铁箍箍成一个个“茶饼”(ca-bioan,去声)放进巨大的木榨身体中,然后在撞击不断加入的楔子的挤压下,榨身下面就会有茶油汩汩流出。看着这一切,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至今好像还闻到那茶油的清香。
榨油后的茶籽饼,叫
(ca-hu)。有些“茶糊”因为茶籽碾得不够碎或挤压不够狠等原因,还有一些“油水”,于是会有人把他们重新碾磨,再榨一次,叫“翻榨”(fan-za)。一般也可以榨出几斤油来。“茶糊”中含有皂角苷素,粉碎后加热水浸泡,可以当肥皂用来清洗衣物。另外,还可以撒在水稻田里,叫“下糊”(ha,去声-hu),用来杀灭各种野生鱼虾等,据说还有除杂草和“肥田”(fei-ten,给田施肥)的功效。
土法榨出来的油,略带黑色,多少也含有一些杂质。现在有了机器榨,工艺先进,出来的油金黄透亮,漂亮多了。
用茶油烧菜时,一般要让它烧透,加热至冒烟再下菜品,否则,会有一股“茶油气味”,有的人不喜欢。
雷军:我就是那个不喜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