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方言漫谈之三十:方言歌谣(二)

标签:
耒阳歌谣懒婆娘拖崽婆哺乳期的母亲 |
分类: 学术 |

懒婆娘
“懒婆娘(lan,去声-po-yoang),懒婆娘,一觉(gao,上声)睏(huan,上声)到日头(ri-tou)黄(oang,阳平)。听见(qioang-dien)隔壁(ga-bia)搬(bei)碗响,一双赤脚(tia-diou)撂(liao)下床(coang)。”
懒婆娘,偷懒的女人。觉,睡觉,这里作名词用。睏,睡,这是动词。耒阳话,睡觉叫“睏觉”。日头,即太阳。黄,太阳升起后的光芒颜色。一般太阳初升是红色,再升到后来应该是白色了。这里说阳光发黄,应该是指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为了押韵而用了“黄”字。隔壁,睡房隔壁的厨房或另外用餐的房间。搬,拿的意思。我原来用“拿”字,似与耒阳话发音距离较大,觉得还是用“搬”好些。一来,音比较接近,二来概括性更强,因为隔壁吃饭时,除了拿碗筷的声音(碗响)之外,可能还有搬动桌子凳子的声音。赤脚,没有穿鞋袜。撂下,迅速地下来,非常形象传神。
它描写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非常传神。她睡懒觉,可以睡到太阳高照,普通话所谓“日照三竿”还赖在床上。但是听见隔壁房间传来吃饭的声响,她就急急忙忙从床上跳下来了,连鞋袜也来不及穿,生怕耽误了吃饭的时间。我想,这个女人应该是在家中养尊处优的女儿或少奶奶,她可以不要做事情,只管享受。
百度查了一下,有关《懒婆娘》的歌谣还不少,如其中所谓的广东江门的“经典的卖鸡调《懒婆娘》:“佢一世做人冇想象,日日瞓到日上三竿见太阳,头唔梳时脸洗唔净,眼屎好似芝麻酱,白衫着成黑衫样,行埋臭酸姜,佢一个月来唔使指以冲次凉。”我觉得,远没有耒阳的《懒婆娘》精练和精彩。
拖崽婆
“拖崽婆(tuo-ze-po),吃(tia)得多。三大(tai)碗,四瓜勺(gua-xio),吃过(gua,阳平)嫌少(xiou,去声)又上锅(o)。”拖崽婆,指哺乳期的妇女。崽,本意是指男孩子,这里泛指婴儿,应该包括女孩子。大碗,耒阳话中,碗分海碗(特大碗)、大碗、中碗、小碗(细碗)。大碗,大概直径有十多厘米,一碗可盛米饭1斤左右。瓜勺,是农家舀水的用具,以类似葫芦的一种瓜的硬壳制成,大小不等,一般一瓜勺大概可以盛水500毫升。上锅,再上灶开锅生火做饭。
这首“牛歌”用了极夸张的手法,形容哺乳期的母亲食量惊人,一顿吃了三大碗、四瓜勺之后还没有吃饱,因为已经没有多余的剩饭了,于是便开灶点火,架上锅子新做,再接着吃。当然,这是“白发三千丈”一类的夸张,认不得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