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方言漫谈之二十四:几种“古董”日用品雷群明

标签:
“古董”日用品“洗澡帕里”“擂钵”“抬花”“鼎锅” |
分类: 学术 |
耒阳方言漫谈之二十四:几种“古董”日用品
雷群明
“洗澡帕里”。印象中,耒阳把毛巾、手帕等都叫做“帕里”(pa-li),手帕就叫“帕里”,洗脸用的毛巾叫“洗面(se-men)帕里”,洗澡用的毛巾叫“洗澡(se-zao)帕里”。值得一说的是“洗澡帕里”,它一般用的都是自己家织的白色土布,长约2米,宽50厘米左右。虽然名叫“洗澡帕里”,实际上除了洗澡之外,还可派许多用途,外出时,可以当作头巾缠在头上,有时还可以当作腰带系在腰间,在一些革命影视剧中我们可以从某个英雄人物的头上或腰间看到它。特殊场合,它还可以当口袋派用处,只要将它的一头的两个角反扣过来就成了一个“口袋”,两头都用来装东西,还可以搭在肩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种有点“乡气”的“洗澡帕里”大概没有人再用了。
“擂钵”(luei-ba),是一个大碗大小的陶器,外壳厚重,内壁有齿状纹路。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主要用它来捣碎早餐吃的辣椒:把刚摘来的新鲜辣椒放到正在烧火的灶灰中煨熟,洗净,与蒜头、豆豉、盐等放入擂钵,用木制的擂杵捣碎,即成了又辣又香的美味早餐菜。另外,它也可以用来捣碎某些药材。
“抬花”。是一种木制的托盘,长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四周有高约20厘米的边,横边中间有提梁,可供提拿或抬时之用。主要是喜庆节日时装着礼品饰以红布或红纸抬着送人,所以叫“抬花”。以前,“抬花”多少可以显示送礼人的气派,现在,送礼已经“进化”到了送钱或卡了,大概这种“抬花”也已经绝迹了。
“鼎锅”(jioang-go),是一种圆桶与锅结合的铁制烧煮容器,上半部呈圆桶状,下半部呈半圆的锅状,边上有铁丝拎手。记得主要是用来煮粥,因为体积比较小,可以放在大灶的后面的灶尾,节省燃料,冬天还可以吊在围炉上的铁链上,烧煮食物,做到烤火烧煮两不误。现在,人们普遍改烧煤气,大概这种东西也没有了。
“饭甑”(fan-zen)。小时候家里煮饭是先在锅里放比较多的水把米煮至半生不熟时,用“捞箕”(lao-ji)捞出另放,留下少量的米继续煮粥,或者全部捞出,另外加入薯片或者南瓜之类煮成粥,作为早餐之用。捞出的半生的米饭或当时或稍后放入“饭甑”中去蒸,直至全熟。“饭甑”是一种上下皆空的木制圆桶,半空靠下的地方有一个篾制的圆帽形的活动隔板,叫“甑箅(pi)”,蒸饭时,在它上面蒙一块纱布,把捞出的米饭装入,放在加水的锅里,继续加热,直到全熟,用作中、晚饭。饭甑的大小视家中人口多少不同,小的可以蒸三五斤米饭,大的用于开宴会,可以装数斗米饭。现在,小家庭都用电饭锅,捞饭蒸的传统大概也没有了,“饭甑”可能也是文物了。
“擂槌”(luei,阳平-qu)。一种木制的圆棍,手握的部分比较细,另外一头比较粗。当时穷人没有肥皂、洗衣液,洗衣服只能用“擂槌”将脏衣物放在水边的石块上反复捶打,使其干净。所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此之谓也。可惜当时诗人没有描绘万户捣衣的“擂槌”是什么样子。《耒阳方言研究》作“擂杵”(191)。
“礌”,《耒阳方言研究》作(竹+畾),电脑打不出,姑且借用它来表示,发音是luei(上声),不是lei。是一种稻谷脱壳成米的工具。分上下两截,均以竹木泥土制成,截面以竹片在泥土中排成齿状,下截下面有4条“腿”,中间有“礌芯”与上截结合,上截外面有一横木臂,供推“礌”时推臂插入,里面大半空,越向下,空越小,用来盛稻谷。使用时,把稻谷倒入,以“礌手”插入木臂的孔中,转圜推动,被碾好的谷米从中间流出。再送到风车(照片1)中,分离出米和糠。在碾米机出来前,乡下人都是用它来碾米解决吃饭问题。现在有了碾米机,它也早已被淘汰了。另外,我记得,手动的小石磨好像也叫“礌”(照片2)。逢到要磨米粉时,母亲有时会叫我去帮着“推礌”。

照片2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