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博客小启
(2023-01-22 19:19:59)分类: 回忆录 |
前
2019年11月,刚刚过完80岁生日的我,接连看到几篇老人关于后事的文章。其中一位老同志写到,他在无奈去住养老院的前夕,面对自己满屋子无法带走的东西,感慨不已。当时就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没有那些老同志那么多东西,但多少也有些积累。于是,想到了趁现在还比较清醒,也来对自己的“家底”做一次清理,将一些东西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先是征得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馆和上海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同意,把我的文章手稿、工作笔记、日记原稿和师友来信等通通捐出,接着又把与父亲有关的东西捐给了家乡耒阳的党史馆。这样,一下子就把家中的“藏品”基本出清了。
这样做之后,家里还剩下一批作者签名本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打算继续做减法,逐渐予以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东西虽然不起眼,不值钱,但也承载了某些历史的痕迹,其中主要是记载了自己与它们的某种“缘分”,值得以某种方式(譬如把它们发到网络上)让它们保存下来。在给自己留个纪念的同时,也希望能给别人提供一点知识,送去一点快乐或趣味。即使这些东西以后散失,也已经
于是,就有了“一个人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生命在于“物”。“一个人的博物馆”的初衷是从自己收藏的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入手,说说它的来历、特点之类,并以小见大,看能否引申出一点“微言大义”。但是,写着写着,有点忘记初心,从小物件往往转到了签名本和有关人的方面,已经不限于自己的“藏品”了。不过,人物,人物,人和物往往是不可分的。由物到人,“见物又见人”,似乎也不为错。
“一个人的博物馆”的文字和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和我的新浪博客同时发表。从2019年11月21日发出第一篇,到2022年2月27日发满101篇“封笔”,费时两年多。开始并没有计划,想到就发,后来基本上保持一周一篇,在星期日发布。内容方面,尽量拣有照片可用的。有时为了满足朋友圈9张图的容量,还拉了一些虽不属我的“藏品”,但也与我有些关系的东西来帮忙。
也有些朋友建议公开出版并要替我联系出版社。我思之再三,决定不找出版社,以省去审稿麻烦,还是自己内部印一点留作纪念算了。于是做了一点出书的准备工作。主要是:1、对文字作了一些修改补充,有微信朋友圈和博客两个“版本”的,基本上用文字比较多的博客版。朋友圈版修改补充文字较多的,用楷体字以示区别。2、为节省篇幅,压缩了图片;个别篇章照片有所调整。原来的照片大多是彩色的,现在除了选一些做成彩页,其余的就只能委屈它们做成黑白的了。3、增选了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留言和博客上的评论,大多说的是好话,我都厚脸皮照录了。还有许多朋友仅有点赞或者“献花”,本书没有办法表示,只能一并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4、原来想对篇目做些调整,把同类项合并,使眉目清楚些,但想到有些篇目颇有点时间性,归并后反而不好,于是决定一仍其旧,杂乱一点也有杂乱的好处。
本书承蒙我原先的《编辑学刊》搭档、学林社的美术编辑贺强女士设计封面,原学林社同事褚大为题写书名,原学林社同事叶刚积极帮助印制,不胜荣幸,也觉得特别亲切,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