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两会代表们热血攻心准备好好关心一下离异家庭的孩子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不准父母在孩子太小时离婚。到底多小,心理学过去说3-6岁前离婚没问题,但两会代表们大概觉得不保险,干脆就定10岁。代表们一定觉得自己都是一片好心,因为离婚孩子出问题的事情那么多。
但实际上,现代发展心理学早在十年前就通过研究总结指出:离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可能是个误解。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自80年代心理学开始进行离婚研究以来,时至今日,这一领域的各种研究数据确实表明,父母离婚的孩子通常有更多有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报告,而成年后婚姻失败的可能性也更高。早期西方的离婚研究集中在教养对成长的影响上,然而早在1995年,Judith
Harris就总结一系列有关离婚的研究指出:离婚对成长的影响可能并非“离婚”本身造成。
首先,单亲家庭儿童长大后的婚姻不顺利(marriage failure)可能不是父母离婚的影响,而是遗传的。
McGue and Lykken
(1992)在基因层面的研究现实婚姻失败与遗传性因素的相关程度十分显著,而与成长环境的关系则几乎没有。当然并非存在一种叫“离婚”的基因,与婚姻失败相关的遗传特征是一系列与个性倾向有关的因素,如易冲动,难以沟通(disagreeableness)等,或酗酒倾向(tendency
toward
alcoholism)这一类容易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的因素。可想而知拥有类似个性倾向或遗传特性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争吵等不安定的状况,而离婚家庭儿童的行为问题并非由于父母离婚这个事件本身才出现,而是可能早在离婚前就存在,是受到遗传及家庭不安定的氛围影响造成。同时,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可能对夫妻间关系形成更大压力,加剧家庭的不安定,令离婚的可能性提高。
但也确实存在许多离婚后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报告。对于这类状况,研究表明:
一,不是离婚的问题,而是“搬家了”的问题。
大部分夫妻离婚后都得经历搬家这么一遭,不是你走就是我走,或者因为家庭收入下降必须搬离。而搬迁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大部分是负面的。其原因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群体的作用相当重要,搬家很容易造成孩子脱离原有的稳定的朋辈关系,而建立新的朋辈群体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源,特别是对男孩子,当时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男孩子在搬家后都面临着被新群体排挤的问题,77%的孩子在搬家后出现多种行为问题。
二,不是离婚的问题,而是钱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研究指出,过半单亲母亲面临收入下降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无法避免,并且随着抚养孩子成本逐年提高,这项任务更加是单人难以承受的。而社会地位的变化同样影响着孩子的朋辈群体,即使不搬家,孩子在固有群体中的地位状况也会发生变化,这一影响在女孩子身上尤为突出。
总而言之,搬家对男孩儿影响较大,而收入下降对女孩儿影响较大,这两者只是离婚通常会引发的两个变故,跟离婚本身关系不大。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报告大部分是由家长自己报告,不排除先入为主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对离异家庭儿童的观察和测量也止于童年,并没有足够数据表明成年后人格与儿时父母离异的联系。
随着近年发展心理学思路的拓展,对发展的概念提倡更加注重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特别是环境对基因的改变,后天经历确实可能影响基因生物层面是否起作用。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方面,西方国家早已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到对单亲家庭儿童扶养的支持上,注重对单亲家庭的经济支持。各报道中专家提到离异影响时更加注重强调单亲家庭儿童有更高比例生活在较拮据的环境中。
英国将儿童养育(Children
Maintenance)明确定义为无法给孩子提供日常照料的一方向照料儿童的另一方提供的经济支持(Child Maintenance
is usually money that the parent without the main day-to-day care
of a child pays to the other
parent.)。在公共网站上能很容易地查询到给单亲家庭父母提供的支持指南。2013年开始英国政府设立了儿童养育服务,专门为在照料儿童上有困难的单亲母亲提供支持,教他们如何运用这些服务,以及帮助双亲共同参与到儿童的抚养中。相比之下,由于认识所限,中国对单亲家庭儿童养育的讨论更多集中在教养方面,单方面强调单亲父母(特别是母亲)在教养中的失误,却忽略了经济和生活压力才是单亲家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回到开头,离异家庭的孩子成长会不会出现问题呢?可能会,但并非是离婚本身导致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可能在任何形式的家庭中发生。改变过去对离婚盲目的负面态度,舍弃对单亲父母(尤其是母亲)单方面的教养反思,将重点放在如何为日益增多的单亲家庭提供支持,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直接帮助。在处理离婚这个生活事件时,向孩子解释清楚,不当着孩子的面责怪对方,并在离婚后双方都正常给予孩子关爱等这些常见的建议措施,依然很重要。但只有减轻家庭的客观压力,才是保证父母有足够健康的心境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基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