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口吃,不吃国(汪再兴文)

标签:
教育 |
分类: 龙门阵 |
我口吃,不吃国
学无止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概说的就是天天都有新问题。
昨日与孩子同读《大学》,孩子的版本是西泠印社出版的拼音版《学庸论语》,我的版本就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一开读就被孩子纠正我标准的四川普通话口吃读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我念zhi,孩子念chi,我心想你要吃就吃一下吧,接着往下念才是正经。结果一读下去不得了,得一直吃下去,我这才明明白老文盲遇到新问题了。在我的印象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普罗大众一直是念zhi国的,治理国家嘛,咋孩子一学国学就成了chi国了?一查,《新华字典》里“治”确实不是多音字,再一查,才知历史上“治”字的果真是多音字,同时可念“赤”、“益”、“台”、“至”几个音。得了,原来国家是从这里吃出来的。
但我还是不明白,国家怎么可以吃呢?在孩子得意的神态中,又继续深查,呵呵,终于找到不口吃的理由了!因为这个多音字也不是随便念的!如果念“赤”音,是专指山东的一条河,名叫“治水”。而在“治国理天下”中,“治”是“治理”的意思,应该对应一个“至”音。
现在兴起的国学热,本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人为了卖弄,经常写文章说古文里某个字该怎样读,茴香豆的茴到底有几种写法,有这个必要吗?众所周知,很多字古音与现代音不同,比如“伤”字曾读“央”,“空”字曾读“于”,“痕”字曾读“浑”……如果都要一一细究起来,小娃娃还咋能“之乎者也”?因此,国学热中“读音是否要读古音”确有必要商榷。我一直的意见,既然以前好不容易“书同文、车同轨”,建国过后也终于有了统一的普通话,可以说是“语同音”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读书就应按《新华字典》里的读音念,没必要一定“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