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有抽动障碍?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抽动症的成因
1、抽动症孩子的神经类型
2、环境因素
3、遗传
4、其他:(1)、TS(妥瑞症)神经解剖学研究 (2)、TS神经生化研究(3)、TS的免疫因素与感染
二、抽动症这股力量(内部意志的驱使力)怎么来的?
三、解读抽动障碍
四、如何面对
一、抽动症的成因。
1、抽动症孩子的神经类型:强而不平衡型(敏感,神经的平衡性却相对弱)
“巴普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和个性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也影响性格的形成。。。。强而不平衡类型有较长的紧张而有力的活动周期,但在形成成熟时,有许多多余的和违反抑制性要求的动作,属于其他类型的人多余动作则较少,而且随着熟练的形成便很快消失”(摘自《个性心理学》)
2、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家庭环境。
母亲怀孕时遭遇的刺激事件和不良环境,母亲的情绪状态等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目前社会焦虑指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控制的焦虑烦躁、急功近利、浮躁不踏实,个体心理状态集合形成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个体。
我们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多数家长害怕孩子因为症状被歧视,被另眼相看。我们的文化讲求一致,大众化,差不多,我们没有西方文化中追求个性、特点,尊重个性和特点,所以抽动症孩子挤眉弄眼这个“特别”的行为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会有压力。
家庭环境影响:独生子女得到了很多爱,相对也失去了许多自由和成长的机会,自我得不到发展。一个孩子有可能面对六个大人,每个大人都习惯性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孩子的评价就是:“乖”,“听话就是好孩子”,也就是让孩子“顺”,“顺”很多时候意味着需要压抑自己的意志接受大人的意志,如此等于一步一步放弃自我。自我发育不完善也是心力弱的一种表现。自我越是得到成熟健康发展的人,越是能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温和的善待他人。
3、遗传
4、其他:目前对于抽动症成因的研究最热门是
(1)、TS(妥瑞症)神经解剖学研究;
(
2)、TS神经生化研究(大家非常关注的多巴胺),。。。在TS发病机制中多巴胺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其改变是原发的,还是由于其他神经递质变化而导致的继发性的呢?有待进一步研究。
(3)、TS的免疫因素与感染。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儿童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此推论的因果关系并未成立,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TS的形成与遗传、感染、生化、免疫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是哪一因素又都不能完全解释疾病的特殊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是遗传与环境或非遗传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所致。Leckman
JF等(1999)强调具有TS遗传素质的儿童,如遇到不利的环境条件,并超出神经系统的耐受力或内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时,可促使发病。提出遗传因素、其他危险和保护性因素与神经生物学发育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抽动、强迫及其他抽动相关症状的观点。目前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基因的分离和最后的成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自
杜亚松
主编《儿童心理障碍诊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目前抽动症属于世界难题,成因不明,所有的书籍,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给出的都是可能的情况。
二、抽动症这股力量(内部意志的驱使力)怎么来的?
抽动症孩子的神经类型特点,环境因素,遗传和其他因素一起造成抽动症孩子身心不平衡。
身心不平衡形成了一股力,形象描绘,比如当你坐船,船颠簸要翻的那一刹那,首先你的身体失去平衡,同时你的内心也打破平衡,船要翻了生命有可能不保,你是否会紧张焦虑恐惧,这个时候你的体内会凝聚形成一股力,这股力就是身心不平衡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内部意志的驱使力。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在紧张状态和威胁情境时,肌体的运转就要超负荷,为了使失去平衡的肌体重新恢复平衡,肌体便导致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肌体的一整套完整的调控内外环境的身心反应系统处于充分的动员状态,生理的,生化的,行为的,心理的等多方面都在积极调动力量。
身心不平衡的时候,内部意志的驱使力就产生了,这股力的初始动机是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三、解读抽动障碍
抽动症症状的背后指挥者是心,而环境又对心产生着影响。
身体是我们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媒介、桥梁,如果环境的干扰太大而孩子内在的世界尚未建立起来,这样的矛盾和紊乱会首先从身体上表现出来,抽动障碍的初始便是由此而来。
抽动症的症状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身体表现,二、情绪表现,三、心理表现,
以此相对应的方法
身体 +
情绪 + 心力
=康复抽动症
增强体质+ 心理疏导+ 提高心力=康复抽动症
心强大了才能够自主平衡环境对身体的干扰。
四、根据成因分析应对
(一)、抽动症孩子的神经类型(强而不平衡):心理疏导,增强心力
(二)、环境因素: 社会接纳,学校理解,家长关爱
(三)、遗传因素:巴普洛夫认为,神经型的形成既决定于遗传的神经过程特点,也决定于生存条件,是先天特征与后天变化的合金,环境影响获得的特征经过几代延续能够遗传下去。当你帮助孩子康复了,是否就意味着在减弱这个遗传因素。
(四)、其他(TS(妥瑞症)神经解剖学研究;TS神经生化研究(大家非常关注的多巴胺);TS的免疫因素与感染)有待进一步研究。。。。。既然成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那么药物是尝试研究阶段,针对不同原因会有不同效果,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治愈抽动症,科学界和医学界在继续努力。
综合起来:抽动症这股力量(身心不平衡产生的内部意志的驱使力)从三个方面努力应对
1、身体:多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平衡性——身体平衡
2、情绪:接纳情绪,做好心理疏导——情绪平衡
3、心力:挫折教育,沟通鼓励培养提高心力——心理平衡
身体 +
情绪 + 心力
=康复抽动症
增强体质+ 心理疏导+ 提高心力=康复抽动症
心强大了才能够自主平衡环境对身体的干扰。
海夫人QQ615739433
2016年4月30日
以上内容为4月30日青岛第二届抽动症分享交流会海夫人分享内容整理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HFRCDWX
欢迎关注青岛海夫人优酷视频:http://i.youku.com/u/UMzI5OTk1OTI5M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