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长一开始见到我就细述孩子的动作,每个人都不厌其烦,从最开始出现的动作,如先眨眼然后吸鼻子最后动胳膊,然后告诉我持续的时间,多长时间后又转换了变成如甩头吸肚子等等或者告诉我动作出现的频率。通常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会干脆打断他们,但是他们会不高兴,他们会说:“让我说完啊!孩子的情况还没说完呢!”
孩子有抽动症,家长一般比较焦虑!急躁!担忧!惶恐!
为什么呢?他们不确定,他们不确定这动作,不明白这动作代表的是什么,这动作就像魔鬼一样扰乱着他们的心,干扰着他们正常的思维,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有人问我:“有些人说抽动症经过一年后转成慢性的,有可能形成习惯,会不会长大后,即使抽动症好了,因为习惯问题而使症状一直存在。”。
我告诉这个人,抽动症有诱因就会表现出来,可能十五岁以前表现出来,也可能十五岁以后表现出来,我个人认为表现的越早越好,因为父母早得到提醒早改变更有利于抽动症孩子的康复和成长。
抽动症的动作和人的习惯动作完全是两回事,是两个概念,抽动症的动作是内心主导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人的习惯是自我养成的主导行为,两种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抽动症的动作是内心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反应,是抽动症人自身状态的晴雨表,动作的多或者少可以说明抽动症人的状态好还是不好,动作的本质意义就是这个,没有其他的。
可以说,如果你真的希望帮助孩子,让孩子痊愈,就停止每天细述动作的行为,家长的细述动作潜在关联就是糟糕的心理暗示,每天暗示自己的孩子重复这些动作,家长们应该思考的是动作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家长应该做的是从自身开始查找问题所在
。
我听到最多矛盾的观点就是:我的孩子明明很高兴,很轻松,为什么还有动作!为什么明明孩子轻松,高兴也还是有动作呢?很简单,没有释放完,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看这件事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内心的,精神的,情绪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持续一个月,可能三个月,也可能一个小时,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动作持续时间不同的原因。
动作的作用就是告诉家长们,你要尊重你的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友爱,沟通交流,也提醒家长不要过多的用世俗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剥夺孩子快乐自由的天性,除此以外动作没有任何意义。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一定坚持每看见孩子的动作就如坐针毡,然后帮着孩子在心里细述,今天扭头多少次,耸肩的概率是多少,吸鼻子又如何,这些焦虑和糟糕的心理暗示只会加重孩子的内心负担。
动作其实没有实质意义,抽动症起主导作用的是心,内心的改变和强大才能根本治愈抽动症。
心,很难面对吗?
力量和灵气是借不来的,服饰和大衣可以借来借去!(蒙田)
(本文所论述为非器质性抽动症)
海夫人QQ615739433
2013年
1月28日
抽动症群:沐浴阳光1(86373940)
沐浴阳光2(95092050)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海夫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