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多识广?那可不一定!

(2019-03-09 10:01:24)
标签:

见多识广

缅甸

曼德勒

海关索贿

见多未必识广

分类: 杂谈

  想起一件小事。

  春节时从曼德勒回昆明的航班落地后,在摆渡车上,一对“富豪夫妻”与其他乘客的对话引得众人注目。大意是他们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但这次在缅甸海关被索贿了。这本不是重点,因为东南亚很多国家常有对国人索贿的习惯——“富豪夫妻”显然是出境时携带的物品中有“敏感件”授人以柄,选择息事宁人用钱解决问题则是国人助长索贿“风气”的陋习之一。重点是,“富豪夫妻”的这么一句话令我骇然:“我们去过五十多个国家,像缅甸这种穷疯了的国家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给他们的那点小钱(人民币),抵得上那些公职人员好几个月的收入呢!”

  说这话时,他们的神情中满是优越感,但我觉得这可不像是或者不应该是一个去过五十多个国家的人的表现。见多识广?在这里恐怕谬矣。一种自诩占据强势文化地位对他国国情和文化以偏概全的蔑视昭然若揭。由此我联想到当今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对世界的见识是不是一定会随着数量级的增长就有质的飞跃呢?

  最近我读到美国地理学家、自然思想史学家格拉肯的著作《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书名来自这样一则故事:苏格拉底派哲学家亚里士提普斯船只失事,落难罗得岛海岸。他突然看到海滩上画着几个几何图形,于是向同伴们高叫起来:“让我们庆贺吧,因为我看到了人类的痕迹。”北大教授唐晓峰解读道:把几何学作为人迹,说明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一种理性品质。古希腊人推崇这种素质,主张用这种能力面对世界,世界要用这种方法解释,因为世界也“应该”由理性建构。几何图形只有人能画得出来,因为只有人有理性,所以人的痕迹,不在脚丫,而在头脑。

  人的痕迹,不在脚丫,而在头脑——真是直击人心,令我拍手叫好。

  见多未必识广。因为当今时代,真正的见识往往来源于思考,是思想和洞见力的体现,并不只是经历的堆砌。换言之,如果你只是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发生了身体的位移,这个过程中既无总结比较,也没有主观能动的思考,并不会产生什么特别的价值。甚至拿数量上的“自以为是”、“所谓经验”去解释遇见的新情况、新事物,大概也会时常发出类似“富豪夫妻”般的咄咄惊诧。

  这年头“知识爆炸”,接收信息、获取信息的方式太多,说“信息泛滥”并不为过——于是怎样筛选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能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才是更难能可贵的能力。用很多年前,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送我的话是:会思考的,任何时代都会使他成熟。

  如你所知,一个人见过世面的方式,无非是两个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行万里路较之过去显得容易了不少,于是给人以错觉,以为多出去“旅游”人们便必定会有所收获。来北京以前,我在学校连续三年教授《阅读与旅行》的课程中恰恰强调读书(阅读)的重要性,是阅读的质量决定了旅行的质量。行万里路啊,不是说要去多远的地方,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而是应该通过看世界,看众生,从而领悟生活,看到自己。这个看和领悟的能力是需要后天锻炼、锻造的。然后你觉得自己有一天“脱胎换骨”了,气质心态也变得不一样了,也就真能应得上老祖宗说的“见多识广”了。

  有人说,我出去旅游不图这些,也不是为了什么增长见识。确实,“富豪夫妻”不快乐吗?那样跑了五十多个国家不快乐吗?毕竟还有很多人认为限制我们“周游世界”的无非是因为“钱”——天底下尽是你没有走过的路。世界那么大,看上去天底下尽是值得你去的地方,天底下也尽是不值得你去的地方。

  说到底,决定你要去哪里的,也不在脚丫,还是头脑。


2019/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