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2016-10-25 22:26:46)
标签:

拉达克

拉马玉如

阿基寺

仁钦桑布

克什米尔

分类: 旅游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小喇嘛一身绛红色的僧袍,脚上的运动鞋松了蓝色鞋带。他脑袋顶着宽大的有些不合比例的红帽子,瘦小的臂膀上则挎着一根彩色的肩带,系着长长的铜钦的前端。大法号的另一端由成年喇嘛握着,他鼓着腮帮子,吹出低沉的音来。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我在拉马玉如寺里见到这番景象时,太阳正好升到了天空的中央,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拉马玉如(Lamayuru),是距离列城(Leh120公里的小镇。撇开拉达克的历史,我起初想去看一看拉马玉如,其实主要源于她的名字。是的——她的名字就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而我们天生对好听的名字所在的地方拥有好感,譬如玉树、稻城、年保玉则、香格里拉、翡冷翠、黄金海岸、巴塞罗那……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前往拉马玉如的道路,也是通往卡吉尔(Kargil)和斯利那加(Srinagar)的道路。前者是印巴冲突敏感地带,后者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夏季首府。也因了这个缘故,列城往西的这条公路修的极为平整,据说连坦克也能畅行无阻。繁忙的绿色军车载着印度士兵和物资,一车接着一车,沿着印度河呼啸而过,成为了我们旅行中的一道风景线。更奇特的风景要属那些架设在悬崖峭壁顶端的火炮,不知是否真的具有战时作用,抑或象征意义更多一些。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看点一:拉马玉如寺

  起初,我也只关注拉马玉如寺。这座高耸于悬崖之上的寺院,据说是拉达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可以追溯至公元10世纪。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大译师仁钦桑布曾在此长期居住,弘传佛法。

我错过了七月份拉马玉如最热闹的时光。在每年的“Yuru Kabgyat festival”,隆重的“面具舞”(Masked dances)会连续演绎三天。我迟到了近一个月,却也赶上另外一场宗教祈福仪式。寺院门口聚集着为数不多的各国游客,他们手里或举着相机,或拿着DV正在为盛装的当地妇女作记录。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达克妇女的服饰和西藏札达人很相似,其头饰又兼具蒙古风貌。她们大方的任游客拍照,倒是大喇嘛向人群示意让出通道来,祈福的仪式马上就要开始。正午,鼓乐,喜庆。妇女们走在前头,手里提着花篮。喇嘛们队列整齐,吹着法号、敲击法鼓、叩响铜钹、撑着法盖,跟随在后头,绕行寺院顺时针一圈,缓缓向山下走去。

仪式感让拉马玉如充满了神圣感。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在山上,我们遇见一位正在洗衣服的“美国”喇嘛。长头发、长胡子,同样是绛红色的僧服,手腕上还有佛珠,笑起来阳光明媚——“外来的和尚”来自美国芝加哥,在拉马玉如修行已经整整四年了。我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他却淡淡地说道:“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宁静。”

从极度的现代化到这远僻的清修之地,这反差真够大的。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看点二:月球表面

反差更大的是这里的自然环境。一种奇特的地貌被人们称作“月球表面”(Moonland)。

  其实在快要到达拉马玉如时,我们就已经看到了那种沉积地貌。黄褐色的“土林”表面寸草不生,让人迅速联想起西藏札达;云的阴影投射在鬼斧神工的岩体上,忽明忽暗——摄影师最爱这里的光影变化。大概太不像地球了,仿佛是另一个世界,所以这儿才被称为“月球表面”吧。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据资料显示,拉马玉如一带原来是古湖,后来湖水干涸,裸露出湖底。“月球表面”有非常明显的水流作用的痕迹。《中国国家地理》曾有撰文:拉达克地区在第四纪冰期时处于从北极延伸到克什米尔的大冰盖下,后来气候变暖,冰盖融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河流;冰块阻塞河道,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后来气候愈来愈干燥,湖水逐渐蒸发,许多湖泊都渐渐消失了。大概1000年前,拉达克地区的湖泊还要比今天更多一些。而现在,只有很少的一些湖泊还有水,或是从与溪河相通的淡水湖,变成了封闭的咸水湖,拉达克与西藏接壤的班公错即是如此。在印度控制的1/5水域为咸水湖,在中国控制的东部区域则为淡水湖。

看点三:阿基寺壁画

  有深度的游客大概会细细造访拉马玉如的人造洞穴,以及更为偏僻的古老寺庙。但几乎没有谁会忽略从拉马玉如返回列城时要去造访一下阿基寺(Alchi,也作“阿契寺”)。那看似普通村落里并不起眼的寺庙,却藏着千年精美壁画。

拉马玉如: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拉达克札记之二)

公元10世纪时期,古格国王派遣21名青年喇嘛赴克什米尔和印度学习佛法,后来只有两人学成返回,仁钦桑布就是其中之一。他翻译了大量的显宗、密宗经典,对赤松德赞时代的旧佛经译本进行修订。由于仁钦桑布的成就,后人给了他“大译师”的尊称,并将在他之前西藏所译出的佛经称为“旧密咒”,而将他所译出和重新修订的佛经称为“新密咒”。仁钦桑布还从克什米尔迎请了32位精通佛教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艺术家,在古格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譬如著名的建于996年的托林寺。1024年,古格国王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峡尊者进藏,驻锡托林寺讲经著说。

阿基寺壁画据说也是同一时期由仁钦桑布迎请的那批工匠所绘。

因此,阿基寺与托林寺壁画在绘画风格上有紧密的联系。从壁画风格看,拉达克与古格同步接受了西部佛教文化的影响。“克什米尔风格”的壁画在阿基寺和托林寺中都有保留。在于小冬教授的《藏传佛教绘画史》一书中,评价阿基寺的壁画,代表着拉达克“克什米尔风格”绘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到过西藏古格王朝遗址和拉达克阿基寺的游客会对比发现,一千年后的今天,阿基寺壁画鲜明如初,而托林寺的壁画则大多被损毁,仅部分残存,甚是可惜。

Sumrtsek Temple内,三尊巨大的菩萨泥塑的裙围上画满了佛传故事的绘画,栩栩如生。小心翼翼找到《度母》《文殊菩萨》《十一面观音及侍胁天女》的壁画,我着实兴奋了半天……

回到列城,我在名曰Lamayuru Restaurant的餐馆用晚餐。手中又多了几本画册。国内关于拉达克、列城、拉马玉如的信息还太少,有些则不客观——这可能也是在全球化愈发激烈的当下、现代性的“祛魅”过程中,拉马玉如仍然保持宁静和纯粹的原因之一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