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唐小六
唐小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83
  • 关注人气:2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过的“机会”

(2012-11-03 21:29:32)
标签:

斯文赫定

机会

《大话西游》

错过的机会才是机会

莫小米

分类: 杂谈

    1900年,斯文•赫定在考察罗布荒原期间,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把一把铁锹遗忘在荒废的村落里,后来他回去寻找这把铁锹,遇上一场风暴,迷路时他闯入了另一个更大的古代遗址,好不容易回归正途,奥尔得克对斯文•赫定说起这不可思议的经过时,斯文•赫定的眼睛突然就亮了,他知道,奥尔得克忘记带上铁锹不是个过失,而是一种运气。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把铁锹的故事”——斯文•赫定因为这个“偶然”走进并发现了楼兰古城,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大发现之一。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这便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由来。
   最近带学生作了几位成功校友之采访,几个校友都有些相似之处,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所谓的“机会”的错失——想要考研的结果没能考上,想要出国的结果没能出国,这算造物弄人?最终倒也柳暗花明有了更好的收获,促成了现在的这份满意的工作,或是有了如今的一番成就。诚然,成功的因素很多,绝不是因为之前的选择一定就遮挡了今天的道路,但要不是正因为错过了那曾经以为是机会的“机会”,则人生会变成怎样,还真有些说不清楚。
   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基本是我最欣赏的一种处世心态。无为而治,又正是绝顶厉害。大学生,倘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去争取这个、争取那个在我看来并不值得提倡。这无异于重构我们对“机会”的认识。我们有时候主观地认为,做某些事情会带来好处,有些得利——便称之其“机会”。最要命的是鼓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人,他们说上天很吝啬,不轻易眷顾某个人,他们还常说,机会总垂青那些做好准备的人。老生常谈,是有些道理——只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机”并不算是“机”,倘若大家也都能抓住的,不是“机”。
   在我看来,“机会”既是很客观的又是很主观的。客观的是,作为“机会”的载体本身,也许是非常客观地存在于某处,就在那里。一场考试、一回面试、一次活动,遇到了,领悟到了,抓到了固然是本事;而主观则在于,你认为它是“机会”它便是“机会”,你认为它不是,它便压根不是。甚至,放在你人生漫长的历史河流里,机会还总是“被发现”、“被追认”、“被定义”的。我们把当时的那些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际遇、抉择、甚至过失称为“机会”。
   于是,“错过的机会”本身变成了最了不起的机会。没经过一些失败,走不向成功,那些失败的积累才是最宝贵的机会;年轻时有些非走不可的弯路,正如张爱玲所言,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幻想走个捷径,以为那是机会,恰似个悖论。没谈两次失败的恋爱,讨不得最后那位“娘子”,这心态逐渐便赶上了塞翁,“此何遽不为福乎?”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你一定要说“机会”,哪里不都有机会?条条道路通罗马嘛!若搁在“宿命论者”这儿,是不是“机会”,都不重要,一条道路是不是越走越宽敞,十之八九是命数的设计。好高骛远者,不如埋头踏实的践行者。莫小米说,一心直奔幸福的人,缺少承受苦难的准备;甘愿接受苦难的人,能亲手创造幸福。与其思考那么多“为什么”,或者“什么是机会”、“什么不是机会”不如埋头做好手里的“活”。《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对紫霞仙子说,“上天安排的还不够你臭屁的?”
    嗯,上天安排的最大!那么你,还在烦恼什么?


2012-1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