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主义下的花样人生

(2005-12-11 01:25:41)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念大学的时候,有几次我很想和讲台上的老师吵架,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社会学上讨论个人的价值需求是否该在整体利益下无条件被牺牲;另一次是团课团活动设计课上,我不满意满口讲着“人文”的老师,于是就想问个明白,到底什么叫“人文”,满大街都在讲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很可惜当时我对老师的回答很不满意。我认为“人文”两个字的内涵都没搞清楚的人,就不应该假惺惺地满口“人文”或提倡不知所谓的“人文精神”。不要觉得那个词时髦就以为“人文”是自己的兄弟和哥们了,我们这个社会离真正的人文还远着呢!

人文说穿了就是“以人为本”,把人看作社会的主体,尊重人的价值。所谓的“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我们常说社会要对某些人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以尊重为前提的,不是给点钱就打发了的普通关怀。但我这么说还没有触及到“人文”的本质和内涵。当初我没能搞懂,所以老师忽悠我,我也没法和他大吵,因为我手中也没理,但现在我活得更深刻了,不想被随便忽悠。依中国文化固有观念,“人文”有三重要义——第一是“表达”,第二是“秩序”,第三是“人生的花样”。“表达”是人的天性的表达,是仁爱之心的表达;秩序是这个社会存在的依托;人生的花样即是人生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满足了这三重要义,才真正算得上“人文”。因此,人文主义下的花样人生才是我们追求的“人文社会”下一个人的“理想状态”。

如你所见,我这篇文章是要说人文主义下的花样人生,也就是说咱们要活出人样就得活出丰富的品种来,活出丰富的姿态来,不然我们就不要谈什么“人文”、“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全他妈的扯淡。有时候我觉得知识分子是特别悲哀的,读了很多书以后才明白了很多人不读书也能明白的道理,或是不明白反而能自鸣得意,怪不得季羡林老先生说造物小儿下辈子怎么设计他都行就是千万别把他再弄成个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往往不仅关心自己个人的价值和命运还关心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倘有些连自己存在的意义都想不明白,自身的价值都找不到的简直就等于把书读到屁眼里去了。于是还是农民伯伯开心,活就这么活,也不会比那些天天想着要搞“人文关怀”的人累。但是要活出人生的花样来这确实是“人文”中极为重要的内涵,我个人以为这点比其它两点更为重要,怎么活才算丰富多彩呢,怎么活才算真正是活过了呢?

我就经常和学生说一个“笑话”:我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一些有个性的人,而不仅仅是均码产品。什么叫“个性”呢?比如张三你特别能吃,李四他特别能睡,这就是个性。有一天你发现特别能吃和特别能睡也会给你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我这个玩笑在很多学生看来很“无稽”嘛!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张三和李四具备了清楚区分他人的标志——个性,而非“共性”。如果有一天,“吃”和“睡”也被开发成一种就业能力的时候,你就会见识到这些奇人的价值之大。你可以当我是随便开玩笑,但道理是相通的,谁知道昨天你以为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明天会不会变成习以为常呢。

于是人生要精彩就不能太过平庸,个性是现代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上通行的第一张强力王牌。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还有第二张、第三张王牌好打。

人的价值的肯定往往通过一个人对社会和对他人的贡献来体现,说小了,就是这个人受不受欢迎,被不被需要。在这个层面上我思考过很久,过去人们说有一技之长的人走到任何地方都不怕,为什么?其实这话说得是有前提的,前提是那一技是社会需要的,是人们需要的。因为需要了,所以就会产生依赖。那这个人就能发挥才干,体现价值。不需要的,就像小偷或贼,满足的仅仅是自己而非社会是要被“淘汰”是要被“清洗”的。但是我觉得一技之长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强有力的王牌了,因为有技能的人太多了,有个性的人也太多了。一技之长还不够,得多技之长才有用。你会说可能还不够,还要会写,最好还是写一手好字;你会唱也不够,还要会跳,最好还能发挥天生丽质的资本……

因此,人生的丰富性要在不断的人生价值的体现中去得以实现得以充实。我手中的王牌不多,至少我知道我不能泯然众人矣,不能以一技之长而满足,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长处,还有尝试生活的种种……这些都是强力王牌,使生活更有乐趣更有滋味的王牌。或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王牌,只是有的人已经利用起来了有的人还在寻找。

努力寻找到它吧,这才让我们在人文主义下的花样人生、百样人生有美梦成真的可能,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玩笑
后一篇:藏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