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的必要
(2010-01-05 09:24:01)
标签:
慢生活大城市节奏草原牧民玄奘 |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常常抱怨生活节奏太快,有时“快”的让人喘不过气。这种压迫感往往来自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香港、东京或纽约。快节奏有时是必须的,尤其是在这些大城市默默奋斗,艰苦生活的人们,“快”成了他们生活的写照:或者为了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而“快”,或者为了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地位、经济实力而“快”,或者为了走在时尚前端不被淘汰而“快”,或者因为习惯了如此快的节奏惯性使然而“快”。求学、就业、升迁、恋爱、婚嫁都是怎一个“快”字了得。“快”的背后蕴含的是“竞争”,如果不快,似乎就“争不得”或者“得不到”。大城市的“快”是常态,大城市里的人,有时就像被拥挤的人流推着向前走似的,“快”的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生活就这么快呢?
每当看到地铁里的人们被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似的,那近乎没有表情的脸;每当看到各个站台上摩肩接踵的人们艰难地移动步伐;每当看到下班时分人们疲惫的神情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如蝼蚁般可怜。终日忙忙碌碌,有时却是不知所谓的。城市人习以为常了“快”,唯有“快”才能带来效率,才能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为美好的生活打下基础。可也正是在“快”的同时,我们没功夫咀嚼原本属于生活的那些美好。所以有的人说,大城市实际上是不适合生活的。大城市中的那些理想,总要花更大的代价去实现。穷人在奋斗,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摆在那里,富人也在奋斗,空中飞人总在大城市上空辗转。真正的宜居城市,生活节奏一定是“慢”的,譬如有“耍都”美誉的成都,或者即使节奏并不慢,但能让人们偶尔慢下心来赏一赏西湖的杭州。
生活其实应该是“慢”的,而不是“快”的。你的生活越快,说明生活让你“疲于奔命”。你的生活过得越快,你的生命时钟也会转得更快。尤其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明白生活为什么要“这么快”。如果你仔细想想,在我们一生中,被人提及越多,人们趋之若鹜,为之忙碌追求的往往并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权势、地位、金钱,其实并不值得我们用“快生活”去获得。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对美的感知,和对生而为人的快乐感受。如果生命流逝很快,但生活本身并不快乐,那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有很多人为了追求理想,为了民族国运而“快”,那是崇高人格之“高快”,那是为了大多数人能够有条件感知人生的乐趣,所以值得尊敬。可是“小人物”们的快乐,并不是来自于“快”的。现代人对旅游特别热衷,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旅游能够让他们慢下来(不包括那些“奔命”的随团游)。你看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你看草原牧民的生活,你看高原藏民的生活,都是“慢生活”。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如果你赶路太急太快,你必然会错过许多沿途的“风景”。人生既然是一场旅行,那么目的地都是唯一的,我们何必急着赶去那唯一的终点呢?“慢生活”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并不提倡“养老式”的慢生活,我只是建议,我们要留出“空间”来“慢生活”,不要活得那么忙,那么盲。在慢下来的时候多与自然交流,多与内心交流。我不喜欢“快餐文化”,因为精品必出自雕琢,我也不喜欢急功近利,“快”可以投机取巧成一时之利,但不会立万事之伟业。昔日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历时17年之久,路途遥远,交通工具不发达确是其因素,但我觉得玄奘并不如《西游记》描绘地那样求“快”。正因为“慢”玄奘才能在天竺学习、辩论,回国后写下了路途广博见闻的《大唐西域记》。
我们的时代,“闯祸”的常常也是“快”。你看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十祸九快”;我们的房子盖的很快,可是寿命却远不及近现代的那些老建筑;我们追求的GDP增长也很快,可显而易见的是生态环境越来越糟……有时候,我不喜欢乘坐太快的火车,我喜欢慢车。我的旅行总是从踏上交通工具那一刻开始的,而列车开得太快时,沿途的风景就看不见了。我喜欢徒步游弋在雪山之间,那些时光仿佛是凝滞的。你们见过磕长头的虔诚的信佛者吗?他们并不求“快”,他们遵循的是心中的“神灵”,他们重视的是每天履行信仰的过程。
师大的一位教授曾跟我说起这么一件社会调查:在江浙一带很多工厂里,那些年轻的报酬微薄的劳动者们(有些简直就是未成年的“童工”)每天的机械工作时间长达数十个小时,常常是从早忙到晚,周末还不给休息。只是到了每个月月底的时候才会获得可怜的一天休息日。你能猜到这一天他们会去干嘛吗?也许你认为他们一定累的只想睡觉吧!可是错了,他们不是休息,他们会赶到城市里去玩,去购物。因为他们平日里根本没时间去享受“玩儿”。
这是一个可怕的“寓言”。“慢生活”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必需,理应去争取。当“慢生活”并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时,是因为我们被剥夺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