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家媒体都转载了一则新闻,内容是北京某报社的一名记者领儿子半夜看病的经历,小孩子患的是中耳炎,可是看了四家三甲医院才得到明确诊断和治疗,于是记者慨叹百姓看病真的好难。实际上,用这起事件来解释中国百姓目前面临的“看病难”似乎还不是很欠当,因为是看儿科急诊,而且又是看儿科急诊中的五官科,肯定是有一些特殊性的,即使很多医院有儿科急诊,五官科疾病也是看不了的,医生在目前的执业环境下,是没有人敢冒险超范围行医的。
国内著名医院管理咨询专家
刘牧樵老师在关注此事的时候,写了一篇题目为《我们到底应该这样去看病?》的博文。刘老师在博文中呼吁我国能尽快落实“家庭医生”制度,如果有“家庭医生”,记者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去医院,“家庭医生”甚至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或者在“家庭医生”指导下去买点药就好了。
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家庭医生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叫法,在美国称"家庭医生",英国则叫"全科医生",两者本质上都是直接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服务。“家庭医生”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美国人看病先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需要,由家庭医生安排病人住院或联系专科医生继续为病人服务。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医生、保险公司、医院之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互相制约。因此,家庭医生不仅要向居民提供一线医疗服务,还要掌握城市医疗资源,以便正确推荐病人到最合适的大医院就诊。
既然“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只是叫法不同,两者服务的本质是相同的,那么在中国早就有“全科医生”了,中国社区医疗机构中的医生一般都被称为“全科医生”。可是中国的“全科医生”还不是国外的“家庭医生”,虽然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这样的,但是,实现起来,路还很远。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院院长梁万年教授说:“家庭医生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它反映了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多样化。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方向。人们需要了解自己过去的健康情况、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并且了解自己家庭的医生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必然,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方应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是扼止这一需求。”
中国从1997年开始推行全科医疗服务,鼓励医生、护士主动走出医院大门,与居民建立有合同制的家庭保健服务。北京、深圳、武汉、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行“家庭医生”制度方面都曾做过很多大胆的尝试。200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康中心比例达到80%,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家庭比例达到50%”。深圳实行的“家庭医生”制度,服务项目对居民都是免费的,费用是由政府支付的,但是,这么好的惠民政策,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自“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9月29日在深圳启动以来,一个多月时间过去了,签约家庭医生的市民却寥寥无几,甚至许多市民对这一举措竟闻所未闻。
中国目前的“全科医生”还不是国外的“家庭医生”,记得我在广州接受社区医疗管理培训的时候,上海交通大学社区医疗管理专家鲍勇教授曾问我,现在社区的全科医生能承担起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任务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问我还需要几年,我说至少还需要五年吧!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全科医生”目前还无法胜任居民健康守门人这个角色呢?我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全科医生不足是“家庭医生”难以形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家庭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只有那些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在医院内、外、妇、儿科轮训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年富力强,可以24小时服务的医生,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医生”。而现在全科医生不多,因为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全科医生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
全科医生在很多人眼中就如同“小大夫”,这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或者是不屑于做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因此缺乏一种职业的成就感,这不但使全科医生的来源受限,也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再者全科医生缺乏足够的病源,加上提供的是基本医疗服务,使得其医疗“价值”有限,经济来源不够,很难拿到满意的报酬。在职称晋升、科研、评优等医生看重的方面,全科医生都处于劣势。这些因素使全科医生非常缺乏,成为制约“家庭医生”发展的瓶颈。
二、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千百年来,一直是病人有病上医院看医生,医生“坐堂行医”等病人上门,一下子改变了过去的就医模式,医患双方都还不适应。尤其是在目前全科医生缺少的情况下,不少家庭医生表示在门诊坐诊已经很忙碌了,没有时间做到随时接受签约家庭的咨询,更何况上门访视。家庭医生把签约家庭的医疗服务自然地排在了“第二位”,还是因为旧的“坐诊”观念没有转变。医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是合同的“当事人”,为签约家庭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已是必须履行的合同义务,家庭医生已成为经营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的“委托代理人”,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当从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无差别的、更周到的对待签约家庭的医疗需求。
三、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全科医生培训,但在培训中普遍存在只重视全科医疗技术方面培训,而对全科医生的全科意识、全科理念、全科思维方面的培训和培养重视不够的现象。医生经过全科培训后,回到原单位,没有用武之地,还按照原来的医疗模式工作,这样的培训没有丝毫意义。
四、缺乏群众的信任是制约社区全科医生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关系是卫生行政部门划定的,不是居民自己选择的,双方不存在任何约束。在社区居民的眼中,省市医院是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小医院。中国的老百姓迷信大医院,迷信大医院的医生,认为大医院设备好,医生水平高,医院越大得到的服务越好。中国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不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就是过去专科医生改行的,不是医疗水平太低,就是专业知识太局限。
很多人都会有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的梦想,我们的健康也需要自己的“家庭医生”来守卫。最后我想引用著名医疗风险管理专家李庆功老师的话:“全科医生,担当着一个国家医疗系统的医疗花费控制的关键角色,掌握着患者住院的标准与审批权力。中国发展全科医师,绝不单纯是一个培训的问题,而是一个医改(环节)的问题,更是一个解放医生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