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谁?
王争艳,女,1954年出生,1984年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2009年12月23日正式退休。9月25日,经过36000多市民无记名投票,她从20000多名医生中当选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2010年6月12日,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兼职教授。
百姓为什么选她为好医生?
能治好病,是合格的医生,能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才是好医生。25年来,王争艳只有这么一个心得。
50岁的王爹爹是高血压病人,在顶级大医院领到了每月800元的处方单——超过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王争艳为他调整处方,每月只需80元药费。王争艳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的药物,就看医生一支笔。
王争艳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她解释,阿托品,调节心率,就只两毛钱。
有病友如此推荐王争艳参评“好医生”:她时刻为病人着想,是个干干净净的医生。
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王争艳道,我不是为病人着想,我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汉,一家三口要挤儿子的阁楼,把床让给老人。
王争艳说,我是怎么过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么过日子;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25年来,最初的不忍逐渐成为习惯,她的处方,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干。她的生活,也形成了习惯,一分钱一角钱都会攒起来放在小盒子里留着买菜用。一家人很少上餐馆,家里的电视还是17吋的老古董。
做“上医”是她一生的追求。
25年来王争艳始终记得恩师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段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媒体怎么评价她?
《新京报》——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就能治好病其实是良医的世界准则之一,也是“黄金标准”之一,只是今天的现实使得这条标准被淡化了,甚至被人遗忘了,因而在王争艳身体力行这样的准则时,才让我们感到弥足珍贵,才让我们泪流满面。
《广州日报》——
“好医生”的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她的高尚医德,更要为她的清贫“打抱不平”。从长远来说,我们绝不能寄希望于个别“好医生”的操守,而应当通过建立良好的医疗制度,从改革分配机制上入手,鼓励更多的人做一名“好医生”,而且是一名生活富裕的“好医生”。
新华网——
要让更多人享受到“80元处方”治好病待遇,关键还在医疗体制和相关制度安排。仅靠几个好医生,显然无法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普遍性的民生难题,……如何铲除这些“病瘤”,良性的制度性安排无疑更值得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