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谈“蟹六跪而二螯”中的“六”字

(2013-11-17 23:55:53)
标签:

集韵

全国

二胎

密切关注

深化改革

杂谈

        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最早见于李治的《敬斋古今黈》)但又有一说,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子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

http://s14/mw690/001NzxHsty6EiHPyaFT8d&690

说是六条腿也行

 

闲谈蟹六跪而二螯中的

作者:欧阳昆仑

 

   “近来寒暑不常,希自珍慰。”收到网友的问候天音,甚是欣慰,有客问冷暖,总比无客问生死强!饭饱喝足,看到周围的人都是小康的居多,不想这一阵子听到什么国富民不强,通通抛诸脑后,一不小心读到荀况同志的《劝学》,好一个“学不可以已”,就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或活到老学到老等等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不断地激励着中华后人,从文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战国末期的人并没有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从中透露出半丁点人生苦断的叹息,有的是孜孜以求的精神。不过读着读着又钩起对“蟹六跪而二螯”这一句的不断联想,古代真的有“六脚蟹”吗?就像黄河象一样后来在中国灭绝了?是古人尊重前人的行文将错就错?如果不是的话,有没有可能是这种情况:是各代在传抄过程中的书写错误呢?以前我们的先人是用算筹运算,其中可以用“—”或“︱”代表一,也可以用“—”或“︱”代表五,因此,严格的八字既可以写成上“—”下面三“︱”,也可以写成上三“︱”下面“—”;而六字既可以是上“·”下“—”来表示,也可以是上“—”下“·”来表示(其中“·”有可能是小算筹“–”表示)。那么由于中国书法经常由于有变通书写的习惯,有没有可能把古字的八字,写成上一“·”,一“—”,下两“︱”的这种书写习惯呢?如果有的话那它就极有可能是造成《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的“六”字来源的有一种可能的原因之一。我们总不能老是叫学生念着“螃蟹一爪六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先生还有“两跪”您吃了?呵呵呵……以上纯属糊诌,全当笑料耳!

随着岁月流逝,额头上年轮增长,见惯了那种不是一就是二的论断,往往到头来都是自己给自己扇巴掌,落得个好心干坏事的结果,看着我们古老文化中庸哲学,真是我们今天“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先驱。后来看到《说文解字》载:二,是会意字,古文作“⊥”,就是上字。二、上都是高的意思。看见我中华文明之悠久,有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了的,我想在“蟹六跪而二螯”中的“六”字的问题上我也不能那么“二”了。想来这个荀况同志当年在《劝学》中写下的“蟹六跪而二螯”中的“六”字,应该是符合我们今天开放性试题的要求,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对此进行继续地探究。先我们从历史上去再探究一下“蟹六跪而二螯”中的“六”字。据说当年李斯同学在上蔡老家当小吏的时候,看到同为老鼠的厕所之鼠与粮仓之鼠天壤之别的生活境遇,不禁发出人生之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遂励志改变人生创造辉煌,师从荀况同志学习,最后成为秦国丞相,完成了“厕所之鼠”到“粮仓之鼠”的理想蜕变,知识在这里真的改变了命运。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何况荀况同志改变了李斯同学的命运,作为秦国丞相的李斯同学,又是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政策的提倡者和执行者,据说秦国当年统一文字的制定就是在李斯同学主持下完成的,从李斯同学流传下来的碑文看,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想当年秦始皇在咸阳搞了个“焚书坑儒”工程,留下了千古骂名,这其中肯定是有这个亲家李斯的影子。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上有所忌,下必讳之,这是历史的常态。我想那个拿书当材烧的年代,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想保留禁书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我想这个李斯同学也不例外,但是看到今天保留下来荀况同志所写的书籍这么完整,是不是李斯同学在某个方面动了手脚,或许秦始皇看在这个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亲家公的面子上,放了荀况同志一马?

那么既然如此又关“蟹六跪而二螯”中的“六”字什么事呢?公元前年,秦始皇采用齐人邹衍论着终始五德之运,以为周得火德,秦灭周,水灭火,故秦应为水德。改元,以十月为岁首。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用数六。看来这里的“用数六”,可能是指“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由此可见当时的阴阳五行还可能包括对应的河图洛书的术数理论,与我们现在认识的五行可能有些不一样,既然以上的这些记录显然是与五行之说有关,那我们先了解一些阴阳五行的理论,五行相克是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复克火,周而复始;五行配五色即青为木本色,赤为火本色,白为金本色,黑为水本色;五行配方位即青、赤、白、黑、黄,分居东南西北中;五行配五数即木三、火二、土五、金四、水一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秦始皇的思想是深受阴阳五行论影响的。从《史记》卷八《汉高祖本记》中描绘: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始皇帝对阴阳五行论这类理论的执着,早已达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痴迷的程度。那么在全国都崇尚“用数六”的情况下,我想我们这位李斯同学为了使这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书籍——《荀子》能够保存下来,对于书中出现的数字如果有“讳”秦始皇的“忌”的,我看李斯同学只能顺应潮流一改了之。再看一下“蟹六跪而二螯”如果原文做“蟹八跪而二螯”解,其中“八”字恰好由于符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的解释,而“木”对应的又是东方,“水生木”等的表述又符合阴阳五行理论,那么这个“八”字肯定不是秦始皇希望看到它做大做强的。这样看来要保持《荀子·劝学》这篇文章,就必须避秦始皇的这个数字之讳,就必须顺理成章的把原文中的“蟹八跪而二螯”,改为“蟹六跪而二螯”了。或者后人顺当时的历史潮流——尚“用数六”,而把“八”字改为“六”字。秦代以后,可能由于大多数的学者看到有关于《荀子·劝学》这篇文章中都是“蟹六跪而二螯”,为了尊重前人,尊重传统,也不细究,就因循守旧了。

既然秦始皇这么相信阴阳五行,我看肯定也离不开与这些文化配套的“八卦”,那么从卦爻用数的来说,古人也有用“六”,不用“八”的习惯。卦中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荀况同志说是儒家,但实际上他是吸取“诸子百家”精华的集大成者,因此,估计他也是个得“道”高人,是个玩《易》高手,虽然我们从其流长下来的文章看不到其解《易》之说,但从李斯同学能在对“道学”如此痴迷的秦始皇身边这么久而保持不败,我们也能猜出其豹一斑来。既然荀况同志是《易》学高手,那他就有可能受到八卦用数的习惯影响,在用数时就会自然地用“六”,不用“八”。原来这用数“六”不用“八”还可能是那一时代“易学”高手的标志!

从文化的发展角度看,以前的文章也是具有地域性原则的,也就是说,以前的文言文也是书写者根据当地的方言书写而成的,后来由于中华民族的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大融合,致使文字普及惠及普通百姓,随着中华文化圈的扩大,必然会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使用同样的文字书写文章,这样文章中必然就带有了地域特色的方言成分。还好中国汉之后把《四书五经》当成经典教材,使几千年的文化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根。当然这里头蕴藏的道理:就是我们老祖宗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理。那么荀况同志当年在《劝学》中写下的“蟹六跪而二螯”中的“六”字有没有可能是由于方言造成的呢?这时我们就不能对行文中的“六”字进行孤立的考虑,而应该把它放到相关的语境中,这样之后,我以为就要注重“六”后的量词“跪”字了,只有把这个“跪”字弄清楚了,这件事我看就不是什么事情了。当然由于中华民族在不断地融合中,会产生相应的人口迁移,这样就会使那些远离文化圈中心地带的、越是偏远的地方,流传下来原来文化中心的方言越成为了可能。这样就有可能使得荀况同志的家乡话以及当时的书面语以某种方言的形式传到我们今天,变成我们这些“下里巴人”的乡音成为了某种可能,考虑到我们当地的方言就具有部分这样的特点,于是我又再次把自己的眼光瞄在方言上。由于螃蟹在我国分别比较广,有山螃蟹,河螃蟹,海螃蟹等,再由于它的个性很鲜明有八条退,两支大钳子(螯)。我们当地把螃蟹的所有的指头算在一起称为“十二指”(看来这里人们把一只大螯算成两个指头),并且当某个人也像螃蟹一样具有十二个手指头时,我们的方言管这样的十二指头叫“十二‘缀’”,一只手“六”,而且这个与“跪”字的后音是一样的。再加上《广韵》中“跪”的读音是“去委切”;在《集韵》中“跪”的读音是“虞为切”;是不是我们这儿的方言也是“跪”的读音的一种声变呢?假如这样讲得通的话,我以为这个“蟹六跪而二螯”有可能是指螃蟹一边有六个指头的意思。“蟹六跪而二螯”就是说螃蟹一边就又六个指头而且又有两支大螯。荀况同志认为比人手指还多,又拥有人所没有的大螯,这样强大的螃蟹由于用心不专竟然比不上无手无脚的蚯蚓,如果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连它容身之地都没有。此外,从民俗上看“八”字由于音太俗,还真的登不上大雅之堂!

以上对“蟹六跪而二螯”中的“六”字出现原因的探究,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有错误希望大家海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