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枚温和的硬币
一枚温和的硬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46
  • 关注人气: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

(2018-10-22 18:20:13)
标签:

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笔试

教育能力考试

教资考试

小学教师考试

分类: 教资笔试

材料分析案例:

 

材料一:齐白石先生自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

 

材料二:王安石有篇文章《伤仲永》,说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五岁能诗,“指物作诗立就”,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阅读材料,分析影响个人能力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影响个人能力形成和发展因素有很多,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其中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则将遗传提供的可能变为现实。学校教育更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加速个人的发展,开发个体的才能和功能。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的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材料一中的齐白石虽然所处环境恶劣,但是他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谦虚、勤奋、进取的人,并能虚心求教、勤学苦练是他成才的关键因素;而材料二中的方仲永天资聪颖,能指物作诗,说明他的遗传素质为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生理前提。但由于他的父亲不让他接受教育,而把他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最终也只能沦落为一个普通人。说明离开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即使神童也可能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3)由此可知,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只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四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材料分析

有一天,赵老师在上课,李丽与同桌窃窃私语,赵老师停顿了一下,看了她们一眼,她们马上停止了讲话,赵老师继续上课。另有一天,赵老师组织学生做练习,发现王伟在抄邻桌的作业,赵老师看了他一眼,但王伟并没有停止,继续抄袭。于是,赵老师说“王伟,自己做!”王伟就自己做作业了。过了一会儿,刘鹏看到前排王强理了个短发,忍不住在王强头上摸了一下,并喊道:“光头强!”,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王强很生气。赵老师走到刘鹏面前,严厉、坚定而平缓地说:“刘鹏,站起来!向王强赔礼道歉。”刘鹏犹豫了片刻,起立对王强说:“对不起,我错了。”赵老师说:“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都应该尊重别人。刘鹏请坐下!”教学恢复了正常。

 

赵老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分别使用了什么处理方法?课堂轻度问题行为处理的要求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赵老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分别采用了:

非言语手段。材料中李丽与同桌窃窃私语,赵老师停顿了一下,看了她们一眼,她们马上停止了讲话。

言语提醒。材料中发现王伟在抄邻桌的作业,赵老师看了他一眼,但王伟并没有停止,继续抄袭,于是,赵老师说“王伟,自己做!”。

直接纠正策略。材料中刘鹏喊王强“光头强”,赵老师让他向王强赔礼道歉。

2)课堂轻度问题行为处理的要求:

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材料分析

我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数学考试来说吧,我的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倒数,一次老师骂我是怎么教都教不会的傻子,于是我发誓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升上去。于是,我加倍努力,在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拿到了一个好成绩。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得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

1)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

2)结合材料试分析现行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1)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是极其不恰当的。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案例中的老师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新课改的评价观强调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案例中的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只以成绩论好坏是非常不妥的。

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接纳后进的学生。材料中的老师很明显没有给与学生期望,当学生成绩转好时,还质疑学生成绩变好的原因。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忽视了评价的过程。材料中的“我”经过加倍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数学成绩,但是数学老师却没有看到这份努力,而是问“我”是不是抄来的。这表明教师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无法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的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候,只以成绩论好坏,忽视学生德、体、美、劳的发展。

评价方式过于单调,只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材料中评价学生的方式就是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测验。

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师评,并没有发挥自评、互评的作用。这导致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的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材料分析

在一次语文课上,李老师正和同学们尽情地“畅游”在《颐和园》这幅清新美丽的“画卷”中,这时小明突然高高举起他的小手:“老师,课文第四段第四句话中的滑字应改为划船的划字。”小明突如其来的发言,似乎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学生也似有所悟,都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啊,应该是‘划船’而不是‘滑船’。”“是不是印错了?”“也许是作者错了。”有位学生甚至提议:“老师,我们写封信去问问《颐和园》的作者吧!

问题:

1)请运用已经学过的教育理论,假如你是当时的王老师,提出你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

2)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分析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随机应变能力。假如我是王老师,我会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

第一,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

第二,针对同学的质疑,我将对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

第三,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研读文本,若确实存在问题,则鼓励学生向课文的作者写信。

2)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所以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适当的预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情境复杂多变,每位学生学习的进度不一样,所以会产生一定的生成性内容。但是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课堂教学才可能会有更好的生成。但生成不是无限制的,需要以预设的内容基准。材料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生成性问题,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引导。

 

材料分析做题步骤:

:审题干,确定理论

:罗列相关理论知识

:材料与理论知识匹配

: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材料分析答题套路:

1.总体评价

 如:该教师行为合理 or 不合理,践行了/体现了 or 违背了……理念。

2.分条阐述,将要点逐条列出。如:

①“理论一+材料做法+分析”,违背的应说出正确做法;

②“理论二+材料做法+分析”;

③“理论三+材料做法+分析”。

3.总结陈述,总结观点,分析意义。(可有可无,根据自己时间)

 

实操演练:

【材料分析】

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地读起来。等她坐下后,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我专门就这一现象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提问,总是先叫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问题已成习惯。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洁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等形式继续给我提建议。

在以后的课堂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敢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先做着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之后再复述给大家……

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 。慢慢地,我的课堂再也不是死水一潭了。

阅读材料,分析“我”的教育行为体现了什么学生观?

【参考答案】

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体现了以下学生观:

1)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材料中,“我”作为老师发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的情况,组织了“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给自己提意见,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材料中,“我”在课堂互动中,对于学生说话不流畅,引导其组织语言,对于不敢站起来回答的,就让坐着说。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实施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材料中,“我”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从未尝试过得教学形式,课堂再不是一潭死水,体现了学生有巨大发展潜能。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要乐观估计天性,多看优点,多赞美。材料中,“我”看到杨萌语文功底好,也通过班会的形式发现了同学们身上的优点,从优点出发,乐观估计学生天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