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有可能是胡人

标签:
娱乐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首诗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广泛流传。这些歌谣最后更成为一部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并流传至今。[]
花木兰的家乡据说在河南虞城,不过还有湖北黄陂、安徽毫州等其他说法。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没有否认花木兰是汉族人。
花木兰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如同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这种看法延续很长时间。
但是仔细研究这首《木兰辞》和那段历史,花木兰的身份其实有待争议。
比如有很多人曾经在读这首辞的时候,发生过疑惑,那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里的可汗究竟指的是谁?
“可汗”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其首领的称呼,显然不是指汉家皇帝!
那么“可汗大点兵”应该不是点的花木兰一家。
但是接着的后面一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又分明在暗示花木兰的父亲被点名参军。
这里面似乎有矛盾!但若解释为:因为“可汗大点兵”,所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进行自卫反击战,也勉强可以说得通,只是比较费劲。
此为疑惑一,但是更大的困惑还在后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这里说的是花木兰得胜归朝,见到天子,得到丰厚的赏赐。
接着的下一句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里突然让人茫然不解了,怎么那个被打败的“可汗”,竟跳出来问花木兰“你想要什么赏赐呢?”
这不奇怪吗?
唯一的解释就是,文中的“天子”与“可汗”是同义语,其实指的是一个人。
“可汗大点兵”也就是天子大点兵。
花木兰是一位为“可汗”打仗的女英雄。
大家知道匈奴最早的王是称“单于”的,那么“可汗”这个称呼最早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而这个词来源于鲜卑语,最初,这个称呼是鲜卑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见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此后突厥、铁勒、回鹘、契丹、蒙古的最高统治者都称可汗。
那么花木兰时代的“可汗”到底是什么人呢?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其中第一种说法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北魏太武帝,叫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灭亡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
鲜卑族的首领本来是叫“可汗”的,但当他们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后,便成了“天子”。
问花木兰想要什么封赏的“可汗”,就是这位太武帝拓跋焘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木兰辞中“可汗”与“天子”成了同义语,不断地相互替用。
既然花木兰是北魏太武帝时期的人,那么她的民族身份便很可能是鲜卑族了。
理由如下:
其一、北魏的军队主力是骑兵,由清一色的鲜卑族人组成,直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时,才有汉族参加的“府兵制”出现,所以这就决定了花木兰只能是鲜卑人。
其二、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实行“世代为军户”的“军户”制度,也就是世兵制。这些“军户”都是鲜卑人,属于职业军人,享受国家优待,可以不缴赋税,但是有战争时,必须加入军队,为国效力,而所有军户的名册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这点与后来满洲人入住中原后的“旗兵制度”有点类似。
木兰辞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记载,表明花木兰家属于鲜卑“军户”,所以皇帝才能点名让花木兰的父亲参军。
“军户”的所有男丁都是征兵的对象,而花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花木兰才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其三、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记载。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而是指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并非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武器通常都是自己制作和准备的,不同于中原的汉族军队都是国家统一编制配给的。所以这个记载,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花木兰是鲜卑人。
其四、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前,占据了漠南的匈奴故地,既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代,使得拓跋鲜卑在中国北部立足生根,奠定以后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因此在鲜卑北方六镇建立之前,鄂尔多斯高原一代是拓跋鲜卑族人栖息的大本营。
木兰辞有“朝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的诗句,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出发,早晨辞别爷娘,经过一天的行军,刚好可以到达黄河边上;第二天“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骑兵行军很快,用一天时间途经固阳一带,到达黑山头(阴山之北,再固阳之北白云鄂博一带)也是完全可能的。
而如果花木兰是在河南虞城,那么“朝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尚有可能,但“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就无法实现了,而且要穿越山西北部的山区,行军速度也根本快不起来。至于湖北黄陂、安徽毫州这些地方更是不可能。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很可能是个鲜卑人,而非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汉族女子。
《木兰辞》极有可能是一首鲜卑民歌,流传到汉地以后,经学者改编而成,是我国古代汉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智慧结晶。
而花木兰所在的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化的少数民族朝代。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迁都到洛阳。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改革了鲜卑旧俗,从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进行了彻底的汉化。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一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从此以后鲜卑族逐渐融入到汉族之中,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如今只有从《木兰辞》里,我们或许可以读到,关于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民族的点滴记忆。
http://s14/middle/62434e6bg7cc614c5599d&690&690
http://s3/middle/62434e6bg7cc614c57c02&6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