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读
1、教材位置
(1)、《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编者将这篇课文放在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中,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
(2)、a.回顾本组课文内容,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b.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教材特点
(1)、《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甘于奉献的精神。
(2)、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想象说话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五、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把生字读准、课文读通顺。搜集女娲的其他故事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书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书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把生字读准、课文读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谈话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2、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就请大家一起走入这神奇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故事,不过老师有一个小要求,那就是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
(1)、出示词语:轰隆隆
塌下 露出 熊熊大火
窟窿 燃烧 围困
挣扎 熄灭 喷火
缺少 冶炼 液体
金光四射、云霞
a轰隆隆的“隆”在这里读轻声。复习ABB词语。写“隆”字。
b词语归类,“窟窿
燃烧 围困
挣扎”是由同偏旁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发现,并进行词语的积累。
c冶与治的区别;说说“炼”字,学生说。写“炼”字。
(2)、将需要认读识记的词语用文中句子的形式出现,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指导把句子读正确,随机理解“挣扎”“零零星星”“冶炼”“稠”等词语,
重点读准本课的生字挣、熄、冶炼、塌。
A: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B: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C: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3、解决字词后,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三、读中感悟,想象说话
1、朗读感悟灾难的可怕
天塌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太可怕了!那个大窟窿好像一张大嘴要把人间的一切都吞掉。谁想站起来读读这段话。
放眼望去,山上是熊熊大火,地上是一道道深沟,田野里到处是洪水,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么凄惨的景象!谁还想来读读。
人们在水火中叫喊着、挣扎着、呻吟着,灾难面前的人们是多么无助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引导学生读出天塌后的可怕,读出当时凄惨的景象,读出人们的无助。)
2、换位思考,感受人们的无助,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
同学们,如果你正承受着这样的灾难,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生交流)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看到眼前的情景女娲难过极了。她都做了什么?(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交流)(板书: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得救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又做出了什么决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决定呢?(学生交流,体会女娲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奉献精神)接下来,女娲都做了哪些事?(板书:找石)
3、朗读女娲找石的部分,感悟女娲经历的艰难
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读女娲找石的部分,看看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交流,重点引导从‘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语中来体会找石的艰难)
4、想象女娲找石的艰难画面,练习说话。
同学们,虽然课文中没有写女娲在找石的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到。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听。(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
出示:她忙了几天几夜,————————————————————————————。她来到——,来到——,又来到————————……她找得好辛苦呀!
谁能把这几个同学说得综合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完整地描述一段话)
5、朗读升华
望着天边还在不停喷火的大窟窿,想到自己的儿女还在承受的苦难,女娲是怎样的心情?谁想站来读一读。(生朗读)
在经历了几天几夜的辛苦后,女娲终于找到了纯青石。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6、体会女娲补天的神奇
五彩石找齐了,而这仅仅是补天的第一步。接下来,女娲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最后两段。(交流,板书:炼石
补天)
天上那个黑黑的大窟窿,此时,还在喷着熊熊大火。就是这样的一个大窟窿。女娲是怎样补上的呢?(学生朗读)
女娲把炼石的液体就这么一装、一端、一泼,就把天补好了。女娲真了不起!多么神奇啊!用神奇的想像来实现美好的愿望,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
四、回归整体,主题升华
同学们,天补好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得救了。(课件)望着天边五彩的云霞,作为被女娲拯救的人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生交流)
是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女娲,感谢大自然。珍惜这蓝蓝的天,珍惜这清清的水,珍惜我们生存的每一片土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书写11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2、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重点、难点:
复述故事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把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女娲的其他故事
教学过程:
一、突破难点,感受神奇
1、学生默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个人的理解。并着重引导他们理解“传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什么叫“传说”呢?
(学生可能会说:“传说就是听说的”、“不是真实的”、“是想象出来的”等等),对于这些想法教师及时的给予鼓励,但是此时极有可能在课堂上会出现一种情况,有学生会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此时教师不能急于纠正,更不能将这三者的区别直接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回忆、简单的讲一讲自己学过、看过的神话、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学生可能会想起《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丑小鸭》等等,甚至更多课外的文学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文本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回忆、对比中自主发现这三者的区别。
2、师小结:童话故事是将动物、植物等拟人化,经过想象来编成的故事;“神话故事”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常常以神仙形象作为故事的主角;民间故事是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人物传奇,奇闻逸事,而且是民间流传的,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的。
3、古人是如何编出这么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的?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只要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即可,教师不必去强求固定的答案。
4、总结:古人想象出女娲、盘古、后羿这样的神仙形象和神话故事,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他们一样具有高尚的品质。
二、复述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复述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可以独立完整地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2、班内交流。讲一讲与女娲有关的其他神话故事。
三、指导书写
1.自主识记生字,同桌交流识记小窍门。
例如:联系字意法,“燃、熄、炼”和火有关系;换偏旁法,“抬”字换偏旁变成“冶”字;“睁”字换偏旁变成“挣”字等。
2.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这一课有8个左右结构的字,有7个左窄右宽的字,有1个左右均衡的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字如何占格,教师范写“燃、喷”等字。
四、课堂总结,推荐作业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作了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课件)你像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等,故事中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然而今天,(课件)神州5号、6号、7号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已实现成功绕月,百年飞天的梦想已不再是梦。事实证明,有梦想就会有希望。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美丽神奇的故事。也许有一天,你的梦想也会变成现实呢!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也可以搜集更多的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身边的人听。
附:板书设计
女 娲 补 天
求雨灭火
善良
造船救人
勇敢
找石炼石
奉献
补天救人
牺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