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第3篇)说“步辇”

(2009-09-22 22:55:22)
标签:

文化

分类: 咬文嚼字

步辇

说到“步辇bù nian”,济南人都会明白,这是“步行”的意思。“礼拜天,咱不用坐车,步辇着逛趵突泉去(qi)。”“没赶上最后一班车,步辇着家来的,可使杀我的腿唡!”这种说法在其它地方的方言中已经很少听到了。济南人至今还在使用。

究竟什么是“步辇”?查阅相关典籍,一般有两种解释。《辞海》的解释:在古代的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七遇》:“后世称辇曰步辇,谓人荷而行,不驾马”。《晋书·山涛传》:“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詔乘步輦从。” 在许多的古籍中,都有关于“步辇”的记载。晋陆翽《邺中记》:“石虎少好游猎,后体壮大,不復乘马。作猎輦,二十人担之,如今之步輦。” 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步辇召学士》:“ 明皇 在便殿,甚思 姚元崇论时务,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泞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輦召学士来。”另一层解释是:乘坐步辇。 三国 魏曹丕《校猎赋》:“步輦西园,还坐玉堂。” 南朝 梁庾肩吾《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北园凉气早,步輦暂逍遥。”《太平广记·松窗录》中讲述了唐玄宗和妃子们在御花园赏花时,宣诏李白到现场填写歌词的故事。文中讲到唐玄宗他们到御花园去的方式是,“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步辇”又有了新的叫法,“肩舆”,“轿子”。在王建辉、易学金主编的《中国文化知识精华》解释为:“‘步辇’‘肩舆’‘轿子’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别称。”

据有关专家的考证,从“辇”到用人力扛抬而行的“轿子”,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前身“辇”,大约出现在夏朝的末年,《竹书纪年夏后氏帝癸》中记载:“迁于河南,初作辇。”《汉语大词典》里解释:是人挽或推的车。《说文·车部》:“辇,輓车也…在车前引之。”至秦、汉以后,帝王、后妃们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并由马拉改为人抬,于是称作“步辇”。汉代班固在《西都赋》中说:“乘茵步辇,惟所息宴。”注引应勋《汉宫仪》:“皇后婕妤乘辇。”后来帝王也乘坐,并逐渐以此作为自己行幸的专用工具。“步辇”有大有小,有两人杠抬,有四人杠抬,有六人杠抬,有八人杠抬的。唐代大画家阎道子所画著名的《步辇图》中唐太宗乘坐的就是六人杠抬的步辇。据史料记载,汉成帝的“步辇”有一丈见方的大小,由一批御林兵士抬着飞跑。其速度之快,可听见耳边呼呼作响,犹如风雷之声,被誉之为“云雷宫”。东晋桓玄的辇中可坐三十人,有二百人扛着行走。

到了汉、魏时期,出现了一种形状较简单的“步辇”,是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四角上按长出来的把手,乘者盘坐在上面,由四人提着把手行走。当时称作 “载舆”“腰舆”,到了唐代,“步舆”“载舆”从手提逐渐演变为肩抬,于时又有了“肩舆”的叫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步辇”还是“肩舆”,坐在上面的人,都是盘腿而坐的。

时至五代出现了“轿子”这一名称,宋代时才渐渐流行起来。由于宋时椅子的广泛使用,人们发现盘坐的姿势不如坐椅子舒服,于是,改变了盘坐的习惯。这时,轿子的形状就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像一把前后带了长把儿的椅子,与后世的轿子就大体相同了。

可能因为“步辇”作为代步工具,是一个早已作古的事物,再加上后世“轿子”的流行,替代了“步辇”。“步辇”这个词,在口语中几乎消失。而在济南的方言中,虽然保留下来,但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由“步行抬辇”演变成“步行”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步行”说成“步辇”,很有些“文文绉绉”的意思,济南人还有个更俗的说法“下步量”,说起来更随意一些:“你今们儿上班儿,没坐(公交)车吗?”——“嗯,俺是下步量的。”“就这两步道儿,下步量也就去唡,值不当的坐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